搜索
首页 《送金潮州三首》 岂有一辞裨衮斧,亦无三制报丝纶。

岂有一辞裨衮斧,亦无三制报丝纶。

意思:难道有一个拒绝裨衮斧,也没有三制报丝纶。

出自作者[宋]刘克庄的《送金潮州三首》

全文赏析

这首诗是用来赏析虞翻的诗作,虞翻的诗作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希望。 首句“虞翻骨体素多屯,垂老遭逢白发新。”描绘了虞翻的人生经历,他的一生充满了艰难和困苦,但随着时间的流逝,他逐渐变老,头发也变白了。这句诗表达了虞翻对人生的深刻理解,即人生充满了挑战和困难,但我们必须面对它们,并从中汲取力量。 “岂有一辞裨衮斧,亦无三制报丝纶。”这两句诗表达了虞翻对于自己无法为国家做出更多贡献的遗憾。他希望自己能够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,但现实却让他感到无奈。这句诗也表达了虞翻对于自己无法报答君主恩情的遗憾。 “孤臣命薄难谐世,明主恩深欠杀身。”这两句诗表达了虞翻对于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对于君主恩情的感激。他觉得自己命运不济,无法与世界和谐相处,但他对于君主的恩情却深感感激。 “不道归田无以报,暮年长作祝尧人。”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虞翻对于归隐田园的无奈和对于未来的希望。尽管他无法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,但他仍然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能够帮助他人的人,为未来的世界做出更多的贡献。 总的来说,这首诗表达了虞翻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希望。他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和困难,但他仍然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,希望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。这首诗也表达了虞翻对于君主恩情的感激和对于归隐田园的无奈。

相关句子

诗句原文
虞翻骨体素多屯,垂老遭逢白发新。
岂有一辞裨衮斧,亦无三制报丝纶。
孤臣命薄难谐世,明主恩深欠杀身。
不道归田无以报,暮年长作祝尧人。
作者介绍
刘克庄(1187年9月3日—1269年3月3日),初名灼,字潜夫,号后村,福建省莆田市人。南宋豪放派诗人、词人、诗论家。

初为靖安主簿,后长期游幕于江、浙、闽、广等地。诗属江湖诗派,作品数量丰富,内容开阔,多言谈时政,反映民生之作,早年学晚唐体,晚年诗风趋向江西诗派。词深受辛弃疾影响,多豪放之作,散文化、议论化倾向也较突出。

作品收录在《后村先生大全集》中。程章灿《刘克庄年谱》对其行迹有较详细考证,侯体健《刘克庄的文学世界》展现了其文学创作各个方面,探索精微。

关键词解释

  • 三制

    读音:sān zhì

    繁体字:三製

    意思:
     1.指国力的强、弱、中三种等级。
      ▶《管子•枢言》:“凡国有三制:有制人者;有为人之所制者;有不能制人,人亦不能制者。”
      ▶石一参今诠:“谓国力有三等,制人

  • 一辞

    引用解释

    1.犹一言。一句话或一个字。《淮南子·缪称训》:“胡通於一伎,察於一辞,可与曲説,未可为广应也。”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:“至於为《春秋》,笔则笔,削则削, 子夏 之徒不能赞一辞。”《旧唐书·陆馀庆传》:“累迁中书舍人。 则天 尝引入草詔, 餘庆 惶惑,至晚竟不能措一辞。” 明 王守仁 《与安之书》:“今但取 朱子 所自言者表章之,不加一

  • 丝纶

    读音:sī lún

    繁体字:絲綸

    意思:(丝纶,丝纶)

     1.《礼记•缁衣》:“王言如丝,其出如纶。”
      ▶孔颖达疏:“王言初出,微细如丝,及其出行于外,言更渐大,如似纶也。”后因称帝王诏书为“丝纶”。

名句 | 成语 | 杂谈 | 词典 | 字典 | 拼音 | 谜语 | 拆字 | 造句 | 诗词上一句 | 诗词下一句 | 名字赏析 | 人物 | 其他 | 今日天气诗词 | 热门搜索 Copyright © 湘ICP备1701425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