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首页 《冬夜闻虫》 虫声冬思苦于秋,不解愁人闻亦愁。

虫声冬思苦于秋,不解愁人闻亦愁。

意思:思苦在秋冬季虫声,不懂愁人听到也愁。

出自作者[唐]白居易的《冬夜闻虫》

全文赏析

这首诗的题目是《虫声》,作者是白居易。这首诗以虫声为引子,通过描绘冬天的虫声与秋天的虫声进行对比,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。 首句“虫声冬思苦于秋,不解愁人闻亦愁。”描绘了冬天的虫声与秋天的不同。在秋天,虫声常常给人带来一种凄凉、哀怨的感觉,让人感受到秋天的萧瑟和寂寥。而在冬天,虫声虽然同样存在,但因为环境的寒冷和干燥,虫声变得低沉、微弱,甚至有些苦涩。这使得冬天的虫声与秋天的虫声相比,更难以引起人的共鸣。 诗人进一步指出,即使是不懂愁人的人,听到这微弱的虫声也会感到忧愁。这表达了诗人对冬天的独特感受,即冬天的寂寥和冷清会让人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愁绪。 “我是老翁听不畏,少年莫听白君头。”这两句诗则表达了诗人的豁达和乐观。诗人自称是“老翁”,表示他已经历过人生的种种磨难和悲欢离合,对于冬天的虫声这种微不足道的声音,他自然不会感到忧愁。同时,诗人也鼓励年轻人不要因为冬天的虫声而感到忧愁,因为这只是自然界的一种正常现象,不值得为之烦恼。 总的来说,这首诗通过描绘冬天的虫声,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。诗人通过对虫声的描绘,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。同时,诗人也通过鼓励年轻人不要因为微不足道的事情而烦恼,表达了自己的豁达和乐观。这首诗不仅富有哲理意味,也充满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人生智慧。

相关句子

诗句原文
虫声冬思苦于秋,不解愁人闻亦愁。
我是老翁听不畏,少年莫听白君头。
作者介绍 白居易简介
白居易(772年-846年)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又号醉吟先生,祖籍太原,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,生于河南新郑。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唐代三大诗人之一。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,世称“元白”,与刘禹锡并称“刘白”。

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,形式多样,语言平易通俗,有“诗魔”和“诗王”之称。官至翰林学士、左赞善大夫。公元846年,白居易在洛阳逝世,葬于香山。有《白氏长庆集》传世,代表诗作有《长恨歌》、《卖炭翁》、《琵琶行》等。

关键词解释

  • 解愁

    读音:jiě chóu

    繁体字:解愁

    英语:Remove oneself from a sorrow.

    意思:解除愁闷。
      ▶晋·陆云《与兄平原书》:“文章既自可羡,且解愁忘忧但作之。”

  • 苦于

    读音:kǔ yú

    繁体字:苦於

    意思:为某种情况所苦恼。
      ▶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七九回:“去年又想闹阔了,然而苦于没有题目,穷思极想,才想得一个法子,是给他娘做阴寿。”
      ▶鲁迅《书信集•致王志之》:“青年作

名句 | 成语 | 杂谈 | 词典 | 字典 | 拼音 | 谜语 | 拆字 | 造句 | 诗词上一句 | 诗词下一句 | 名字赏析 | 人物 | 其他 | 今日天气诗词 | 热门搜索 Copyright © 湘ICP备1701425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