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室衣冠四百秋,元和台省尽名流。
意思:唐室衣冠四百秋季,元和台省尽名流。
出自作者[宋]陶弼的《柳州》
全文赏析
《唐室衣冠四百秋,元和台省尽名流。谁人肯为交朋死,乞以罗池换播州。》这首诗的背景是在唐朝时期,当时社会文化繁荣,人才辈出。元和年间,唐代的政治、文化中心是中央台省,聚集了大量的名流和精英。然而,这首诗却表达了一种对友情和忠诚的深深敬仰和赞美。
首句“唐室衣冠四百秋”,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唐朝的繁荣景象,表达了对唐朝的敬仰之情。这里的“衣冠”代指士族阶层,他们代表着当时社会的文化、道德和智慧,是社会的中坚力量。而“四百秋”则是对唐朝历史的漫长和繁荣的赞美,表达了对唐朝的敬意。
第二句“元和台省尽名流”,诗人进一步描述了中央台省的名流云集,他们各自在政治、文化、学术等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和影响。这句诗表达了对这些名流的敬仰之情,同时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政治环境。
接下来的两句诗则表达了对友情的赞美和对忠诚的敬仰。“谁人肯为交朋死”,这句诗表达了对朋友之间深厚情谊的赞美,同时也暗示了在当时的社会中,真正的友情是可贵的。“乞以罗池换播州”,诗人通过一个故事来表达对忠诚的敬仰。据传,唐朝时期有一位官员因为得罪了权贵而被贬到播州,他的朋友得知后,主动请求将自己的罗池换播州,以帮助朋友脱离苦境。诗人通过这个故事,表达了对这种忠诚和友情的赞美,同时也表达了对那些为了朋友不惜一切的人的敬仰之情。
总的来说,这首诗通过对唐朝的描绘、对名流的赞美以及对友情和忠诚的敬仰,表达了诗人对那个时代文化的敬意和对人性的赞美。同时,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友情和忠诚的深深敬仰和赞美,这种情感在今天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