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首页 《禽言九首·提葫芦》 刘伶毕卓善自谋,生前死后不识愁。

刘伶毕卓善自谋,生前死后不识愁。

意思:刘伶毕卓好好商量,生前死后不知道愁苦。

出自作者[宋]刘克庄的《禽言九首·提葫芦》

全文创作背景

《禽言九首·提葫芦》是宋代诗人刘克庄创作的一组诗。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刘克庄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。刘克庄生活在南宋朝廷偏安一隅、屈辱求和的时代,他亲身经历了国土沦丧、朝廷昏庸、人民受难的现实,对此深感痛苦和不满。因此,他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切和忧虑。 在《禽言九首·提葫芦》中,刘克庄借用“提葫芦”的鸟语,以寓言的形式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。诗歌通过描绘葫芦被提着走来走去的形象,暗喻当时社会上某些人的无能和昏庸,以及朝廷的失策和无为。同时,诗歌中也流露出对人民受苦的同情和关怀。 综上所述,刘克庄创作《禽言九首·提葫芦》的背景是南宋朝廷偏安求和、社会动荡的时代背景,以及他个人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切和忧虑。

相关句子

诗句原文
朝愁暮愁愁不已,生为愁人死愁鬼。
百禽唯尔尤可喜,劝我移住醉乡里。
刘伶毕卓善自谋,生前死后不识愁。
作者介绍
刘克庄(1187年9月3日—1269年3月3日),初名灼,字潜夫,号后村,福建省莆田市人。南宋豪放派诗人、词人、诗论家。

初为靖安主簿,后长期游幕于江、浙、闽、广等地。诗属江湖诗派,作品数量丰富,内容开阔,多言谈时政,反映民生之作,早年学晚唐体,晚年诗风趋向江西诗派。词深受辛弃疾影响,多豪放之作,散文化、议论化倾向也较突出。

作品收录在《后村先生大全集》中。程章灿《刘克庄年谱》对其行迹有较详细考证,侯体健《刘克庄的文学世界》展现了其文学创作各个方面,探索精微。

关键词解释

  • 生前

    读音:shēng qián

    繁体字:生前

    短语:很早以前

    英语:(n) period of time during one\'s life; while living

    意思:指死

  • 刘伶

    读音:liú líng

    词语解释

    ⒈  西晋沛国(今安徽淮北一带)人,字伯伦。“竹林七贤”之一。曾任建威参军。爱好老庄哲学,作品以《酒德颂》最有名。

  • 毕卓

    读音:bì zhuó

    繁体字:畢卓

    意思:(毕卓,毕卓)
    晋吏部郎毕卓,常饮酒废职。邻舍酿熟,卓夜至其瓮间盗饮,为人所缚,明旦视之,乃毕吏部。旋解缚,遂与主人饮瓮侧,致醉而去。事见《晋书•毕卓传》。后常以指嗜酒成癖的人。

  • 谋生

    读音:móu shēng

    繁体字:謀生

    英语:bring home the bacon

    意思:(谋生,谋生)
    设法寻求维持生活的门路。
      ▶唐·刘长卿《落第赠杨侍御兼拜员外仍充安大夫判官

名句 | 成语 | 杂谈 | 词典 | 字典 | 拼音 | 谜语 | 拆字 | 造句 | 诗词上一句 | 诗词下一句 | 名字赏析 | 人物 | 其他 | 今日天气诗词 | 热门搜索 Copyright © 湘ICP备1701425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