熊耳自有两,未審孰为是。
意思:熊耳山自己有两个,不知道谁是这。
出自作者[宋]邵雍的《辩熊耳》
全文赏析
这首诗以诗意的语言对禹别九州,导洛自熊耳进行了描绘和评价。诗中通过熊耳山的位置和洛水的流向,对禹的治理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解读。
首句“昔禹别九州,导洛自熊耳”,直接点明主题,引出了禹别九州的历史背景,以及他在熊耳山附近引导洛水的故事。这里使用了“别”字,暗示禹在九州分界时,对洛水的流向进行了合理的安排。
“熊耳自有两,未審孰为是”,熊耳山在地理上确实有两个不同的地方,诗人对此表示疑惑,引发了对熊耳山哪一处更符合禹的治理的讨论。
“东者近成周,西者隔丹水”,这两句是对熊耳山位置的具体描述,东边的熊耳山靠近成周,西边的熊耳山则被丹水隔开。这里暗示了禹在治理洛水时,可能对东边的熊耳山进行了更深入的考虑。
“书传称上洛,斯言得之矣”,最后两句明确指出,根据书传记载,禹在上洛的地方进行治理是正确的选择。这里再次强调了诗的主题,即禹的治理智慧和上洛的地方选择。
总的来说,这首诗通过描绘和评价禹别九州,导洛自熊耳的历史事件,表达了对禹治理智慧的赞美和对地理环境的理解。同时,通过对熊耳山的描绘,也展示了诗人对地理环境的深入理解和独到见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