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首页 《赤枣子·风淅淅》 难怪春愁细细添。

难怪春愁细细添。

意思:难怪春愁细细添。

出自作者[清]纳兰性德的《赤枣子·风淅淅》

全文赏析

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,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雨景,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绪。 首句“风淅淅,雨纤纤”,淅淅风声,丝丝雨点,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凄迷的氛围。淅淅风声,让人联想到春寒料峭,使人感受到春天的微微凉意;丝丝雨点,又让人体会到春天的生机和活力。这种描绘为诗人的愁绪提供了背景和缘由。 “难怪春愁细细添”紧承上句,直接点明诗人的愁绪之源。细细春雨,淅淅沥沥,引发了诗人的愁思,使得诗人的愁绪不断加深。这里的“春愁”并非指具体的个人情感,而是指诗人对春天、对生命的感受和体验,是对生命中的美好和哀愁的感悟。 “记不分明疑是梦,梦来还隔一重帘”这两句是诗人对愁绪的进一步阐述和描绘。诗人说自己的记忆已经模糊不清,似乎是在梦中见到这细雨微风,又似乎是真实的生活场景。这种似梦非梦的情境,使得诗人的愁绪更加深沉和复杂。而“梦来还隔一重帘”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似真似幻的感觉,帘子作为阻隔视线和声音的屏障,使得诗人无法看清外面的世界,也无法确定自己的感受是真实还是梦境。 总的来说,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雨景,通过描述诗人的愁绪,表达了诗人对生命、对春天的感悟和体验。诗中的“春愁”、“梦境”等意象,使得诗歌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刻的情感内涵。同时,诗人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,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。

相关句子

诗句原文
风淅淅,雨纤纤。
难怪春愁细细添。
记不分明疑是梦,梦来还隔一重帘。
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简介
纳兰性德(1655年1月19日—1685年7月1日),叶赫那拉氏,字容若,号楞伽山人,满洲正黄旗人,清朝初年词人,原名纳兰成德,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。大学士明珠长子,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。

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,文武兼修,十七岁入国子监,被祭酒徐元文赏识。十八岁考中举人,次年成为贡士。康熙十二年(1673年)因病错过殿试。康熙十五年(1676年)补殿试,考中第二甲第七名,赐进士出身。纳兰性德曾拜徐乾学为师。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——《通志堂经解》,深受康熙皇帝赏识,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。

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(1685年)五月三十日(1685年7月1日)溘然而逝,年仅三十岁(虚龄三十有一)。纳兰性德的词以“真”取胜,写景逼真传神,词风“清丽婉约,哀感顽艳,格高韵远,独具特色“。著有《通志堂集》、《侧帽集》、《饮水词》等。

关键词解释

  • 难怪

    读音:nán guài

    繁体字:難怪

    英语:(it\'s) no wonder (that ... )

    意思:(难怪,难怪)

     1.犹言不应责怪。
      ▶《四游记•祖师下凡收二怪

  • 细细

    读音:xì xì

    繁体字:細細

    英语:fine; very small; tiny; trivial

    意思:(细细,细细)

     1.轻微。
      ▶唐·杜甫《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》诗:

  • 春愁

    读音:chūn chóu

    繁体字:春愁

    意思:春日的愁绪。
      ▶南朝·梁元帝《春日》诗:“春愁春自结,春结讵能申。”
      ▶唐·李白《愁阳春赋》:“春心荡兮如波,春愁乱兮如云。”
      ▶唐·张祜《折杨柳枝》诗

名句 | 成语 | 杂谈 | 词典 | 字典 | 拼音 | 谜语 | 拆字 | 造句 | 诗词上一句 | 诗词下一句 | 名字赏析 | 人物 | 其他 | 今日天气诗词 | 热门搜索 Copyright © 湘ICP备1701425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