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首页 《晓发瓜州》 寒江半有月,野戍渐无烟。

寒江半有月,野戍渐无烟。

意思:冷江半有月,野戌渐渐没有烟。

出自作者[唐]李端的《晓发瓜州》

全文赏析

这首诗《晓发悲行客,停桡独未前。寒江半有月,野戍渐无烟。棹唱临高岸,鸿嘶发远田。谁知避徒御,对酒一潸然》是一首描绘旅途情景,表达离愁别绪的诗。 首联“晓发悲行客,停桡独未前”,诗人以悲凉的笔触描绘了“行客”在清晨出发的情景,而“停桡”一词则暗示了行客在等待什么,或许是等待同伴,或许是等待更好的时机。而“独未前”则表达了行客孤独的离别之情。 颔联“寒江半有月,野戍渐无烟”,诗人描绘了寒江月夜的景象,江面上的月影伴随着寒意,而荒野里的烽火台也逐渐看不见了烟火。这种景象既表达了离别的凄清,也暗示了行客即将踏上未知的旅程。 颈联“棹唱临高岸,鸿嘶发远田”,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旅途的景象,船夫唱起了歌,船只靠近高高的河岸,鸿雁嘶鸣声伴随着远方的田野。这些景象进一步烘托出离别的氛围。 尾联“谁知避徒御,对酒一潸然”,诗人以自问自答的方式,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。诗人说:“有谁知道我这个逃避驾马车夫的人,面对着酒杯却流下了眼泪。”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,离别之情溢于言表。 整首诗以描绘旅途景象为主,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描写,表达了诗人离别的痛苦和无奈。诗人通过描绘寒江月夜、高岸鸿嘶等景象,营造出一种凄清、孤独、离别的氛围,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。同时,诗人也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,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无奈,使诗歌更具深度和感染力。

相关句子

诗句原文
晓发悲行客,停桡独未前。
寒江半有月,野戍渐无烟。
棹唱临高岸,鸿嘶发远田。
谁知避徒御,对酒一潸然。
作者介绍
李端(737—784),字正已,赵州(今河北赵县)人,唐代诗人。少居庐山,师事诗僧皎然。大历五年进士。曾任秘书省校书郎、杭州司马。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,自号衡岳幽人。今存《李端诗集》三卷。其诗多为应酬之作,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,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,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,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。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。今存《李端诗集》三卷。其子李虞仲,官至兵部侍郎。

关键词解释

  • 寒江

    读音:hán jiāng

    繁体字:寒江

    意思:称秋冬季节的江河水面。
      ▶南朝·梁·何逊《夕望江桥示萧咨议杨建康江主簿》诗:“旅人多忧思,寒江复寂寥。”
      ▶唐·柳宗元《江雪》诗:“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。”

  • 无烟

    见“ 无烟 ”。
    亦作“ 无烟 ”。1.没有烟火。 南朝 梁元帝 《咏萤火》:“著人疑不热,集草讶无烟。”
    (2).没有炊烟。指未做饭。 唐 元稹 《连昌宫词》:“初过寒食一百六,店舍无烟宫树緑。”一本作“ 无烟 ”。 宋 范成大 《暮春上塘道中》诗:“店舍无烟野水寒,竞船人醉鼓阑珊。” 宋 孙光宪 《北梦琐言》卷十二:“﹝ 杨貽德 ﹞閭巷僦居,不露行止,旅舍无烟,藜藿不给,未
名句 | 成语 | 杂谈 | 词典 | 字典 | 拼音 | 谜语 | 拆字 | 造句 | 诗词上一句 | 诗词下一句 | 名字赏析 | 人物 | 其他 | 今日天气诗词 | 热门搜索 Copyright © 湘ICP备1701425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