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首页 《九月晦日王村道中》 烟花藏落景,山骨露清秋。

烟花藏落景,山骨露清秋。

意思:烟花藏落景,山裸露清秋。

出自作者[元]元好问的《九月晦日王村道中》

全文赏析

这首诗《水涸沙仍湿,霜余草更幽》是一首描绘自然风景和抒发情感的诗篇。它以生动的语言,描绘了水干涸、沙仍然湿润、霜后草更显幽静的景象,以及烟花隐藏在落日余晖中,山骨显露清秋的景象。 首联“水涸沙仍湿,霜余草更幽”描绘了初冬时节的一个场景,水干了,沙子仍然湿润,霜后的草显得更加幽静。这个场景给人一种清冷、寂静的感觉,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冬日的沉静之中。 颔联“烟花藏落景,山骨露清秋”进一步描绘了落日余晖中的景象,烟花隐藏在落日余晖中,山骨露出的清秋之景。这里的“烟花”和“落景”都给人一种凄美、落寞的感觉,而“山骨露出”则让人感到山峰的峻峭和冷峻。 颈联“坐食知何益,行吟只自愁”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无奈。坐在那里吃饭也不知道有什么好处,只是不停地行走、吟唱,表达出一种孤独和无助的感觉。 尾联“随阳见鸿雁,三叹惜淹留”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感慨。随着阳光,看见了远飞的鸿雁,让人不禁叹息惋惜着无法与他们一同飞翔。这里的“淹留”指的是长时间的停留,也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慨。 总的来说,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情感,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、忧愁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。整首诗语言简练、意境深远,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
相关句子

诗句原文
水涸沙仍湿,霜余草更幽。
烟花藏落景,山骨露清秋。
坐食知何益,行吟只自愁。
随阳见鸿雁,三叹惜淹留。
作者介绍 苏轼简介
元好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,他所著述的多部文学作品和历史著作至今仍然被广泛传播和研究。评价元好问有以下几个方面:
作为文学家:元好问的诗歌、散文和小说等文学作品风格独特、意境深远、富于哲理。他被誉为“元代诗坛第一人”,他创造了很多新的文学表现形式,并对以后的文学影响深远。
作为历史学家:元好问在历史学领域也有很高的成就,他主要参与编写了《金史》,为中国史学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。他的历史作品思辨性强、史料丰富、观点新颖,对后来的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。
作为爱国文化人:元好问爱国情怀非常浓厚,他始终将民族复兴作为自己的责任和目标。他虽然曾担任过乘舆御史和国史院编修官,但也因批评当时的政治现实而落职辞官。后来他放弃官场生涯,追求自己的文学创作,但仍然关注社会现实,为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复兴作出了积极的贡献。

关键词解释

  • 清秋

    读音:qīng qiū

    繁体字:清秋

    意思:明凈爽朗的秋天。
      ▶晋·殷仲文《南州桓公九井作》诗:“独有清秋日,能使高兴尽。”
      ▶唐·杜甫《宿府》诗:“清秋幕府井梧寒,独宿江城蜡炬残。”
      ▶清·吴谦牧

  • 烟花

    解释

    烟花 yānhuā

    (1) [fireworks]∶即烟火(也叫焰火),一种燃放时能发出各种颜色的火花而供观赏的东西

    (2) [prostitutor]∶娼妓

    我怕你迷恋烟花,堕你进取之志。——《元曲选》

  • 景山

    读音:jǐng shān

    繁体字:景山

    英语:Jingshan mountain

    意思:
     1.大山;高山。
      ▶《诗•鄘风•定之方中》:“望楚与堂,景山与京。”
      ▶毛传:“

名句 | 成语 | 杂谈 | 词典 | 字典 | 拼音 | 谜语 | 拆字 | 造句 | 诗词上一句 | 诗词下一句 | 名字赏析 | 人物 | 其他 | 今日天气诗词 | 热门搜索 Copyright © 湘ICP备1701425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