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首页 《题韦隐居西斋》 不闻砧杵动,应解制荷衣。

不闻砧杵动,应解制荷衣。

意思:不闻砧杵动,应解制荷衣。

出自作者[唐]许浑的《题韦隐居西斋》

全文赏析

这首诗《劚药去还归,家人半掩扉。山风藤子落,溪雨豆花肥。寺远僧来少,桥危客到稀。不闻砧杵动,应解制荷衣》是一首描绘乡村生活的诗,通过对自然景色、人物活动以及生活场景的描绘,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、人生的感悟。 首联“劚药去还归,家人半掩扉”,诗人描绘了乡村生活的日常活动,人们采药归来后又离去的场景,门前半掩的门户暗示了家人可能已经外出。这一场景生动地描绘出乡村生活的宁静和日常性,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孤独和寂寥。 颔联“山风藤子落,溪雨豆花肥”,诗人进一步描绘了乡村的自然景色。山风轻轻吹过,藤子轻轻落下,溪雨滋润下豆花更肥,这些景象都充满了乡村的生机和活力。同时,这些景象也给人一种清新、自然的感觉,让人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纯朴和美好。 颈联“寺远僧来少,桥危客到稀”,诗人笔锋一转,描绘了乡村的另一个场景:寺庙远离城市喧嚣,因此来寺里的僧人不多;桥高路险,因此游客稀少。这一场景描绘了乡村的静谧和与世隔绝的一面,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孤独和寂寥的感觉。 尾联“不闻砧杵动,应解制荷衣”,诗人通过对乡村生活细节的描绘,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理解和感悟。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和繁忙,只有自然和宁静;人们不需要频繁地更换衣物,荷衣就是最好的选择。这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简朴、自然的理解和欣赏。 总的来说,这首诗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绘,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、人生的感悟。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、人物活动以及生活场景的描绘,展现出乡村生活的纯朴、自然和宁静,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孤独和寂寥。这首诗语言简练、意境深远,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。

相关句子

诗句原文
劚药去还归,家人半掩扉。
山风藤子落,溪雨豆花肥。
寺远僧来少,桥危客到稀。
不闻砧杵动,应解制荷衣。
作者介绍 张耒简介
许浑(约791~约858),字用晦(一作仲晦),唐代诗人,润州丹阳(今江苏丹阳)人。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,其一生不作古诗,专攻律体;题材以怀古、田园诗为佳,艺术则以偶对整密、诗律纯熟为特色。唯诗中多描写水、雨之景,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,并以“许浑千首诗,杜甫一生愁”评价之。成年后移家京口(今江苏镇江)丁卯涧,以丁卯名其诗集,后人因称“许丁卯”。许诗误入杜牧集者甚多。代表作有《咸阳城东楼》。

关键词解释

  • 砧杵

    读音:zhēn chǔ

    繁体字:砧杵

    英语:anvil and pestle

    意思:亦作“碪杵”。
     捣衣石和棒槌。亦指捣衣。
      ▶南朝·宋·鲍令晖《题书后寄行人》诗:“砧杵夜不发,高门

  • 解制

    读音:jiě zhì

    繁体字:解製

    英语:deregulation agenda

    意思:犹解夏。
      ▶宋·吴自牧《梦粱录•解制日》:“七月十五日,一应大小僧尼寺院设斋解制,谓之‘法岁周圆之日’。

  • 荷衣

    引用解释

    1.传说中用荷叶制成的衣裳。亦指高人、隐士之服。《楚辞·九歌·少司命》:“荷衣兮蕙带,儵而来兮忽而逝。”《文选·孔稚珪<北山移文>》:“焚芰製而裂荷衣,抗尘容而走俗状。” 吕延济 注:“芰製、荷衣,隐者之服。” 唐 钱起 《送邬三落第还乡》诗:“荷衣垂钓且安命, 金马 招贤会有时。” 明 高启 《归吴至枫桥》诗:“寄语里閭休復羡,锦衣

名句 | 成语 | 杂谈 | 词典 | 字典 | 拼音 | 谜语 | 拆字 | 造句 | 诗词上一句 | 诗词下一句 | 名字赏析 | 人物 | 其他 | 今日天气诗词 | 热门搜索 Copyright © 湘ICP备1701425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