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首页 《何处堪避暑》 眼明见青山,耳醒闻碧流。

眼明见青山,耳醒闻碧流。

意思:眼睛明见青山,你醒来听到碧流。

出自作者[唐]白居易的《何处堪避暑》

全文赏析

这首诗是一首富有生活气息的诗,描绘了作者在避暑和消夏时的悠闲生活。诗中通过对作者日常生活的细致描绘,展现了作者自由、自在的生活态度,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。 首联“何处堪避暑,林间背日楼。何处好追凉,池上随风舟。”通过提问的方式,引导读者进入诗的主题,即避暑和消夏。接着,诗中描绘了两个场景:林间背日楼和池上随风舟,这两个场景都是夏日消暑的好去处。 接下来的诗句描绘了作者在夏日生活中的其他场景,如日高饥食、游罢睡一觉、觉来喝茶等,这些细节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生活的悠闲和自在。在描述中,作者还通过“眼明见青山,耳醒闻碧流。”等诗句,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享受。 “脱袜闲濯足,解巾快搔头。”等细节描绘,展现了作者生活的舒适和自在。最后,“如此来几时,已过六七秋。”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满足和享受,并感叹这种生活已经过了六七个夏天。 整首诗通过对夏日生活的细致描绘,展现了作者自由、自在的生活态度。同时,诗中也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。然而,“如何三伏月,杨尹谪虔州。”一句也暗示了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并非总是无忧无虑的,也带有一些无奈和伤感。 总的来说,这首诗是一首富有生活气息的诗,通过对夏日生活的细致描绘,展现了作者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,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。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,情感真挚,读来让人感到轻松愉快。

相关句子

诗句原文
何处堪避暑,林间背日楼。
何处好追凉,池上随风舟。
日高饥始食,食竟饱还游。
游罢睡一觉,觉来茶一瓯。
眼明见青山,耳醒闻碧流。
脱袜闲濯足,解巾快搔头。
如此来几时,已过六七秋。
从心至百骸,无一不自由。
拙退是其分,荣耀非所求。
虽被世间笑,终无身外忧。
此语君莫怪,静思吾亦愁。
如何三伏月,杨尹谪虔州。
作者介绍 白居易简介
白居易(772年-846年)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又号醉吟先生,祖籍太原,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,生于河南新郑。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唐代三大诗人之一。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,世称“元白”,与刘禹锡并称“刘白”。

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,形式多样,语言平易通俗,有“诗魔”和“诗王”之称。官至翰林学士、左赞善大夫。公元846年,白居易在洛阳逝世,葬于香山。有《白氏长庆集》传世,代表诗作有《长恨歌》、《卖炭翁》、《琵琶行》等。

关键词解释

  • 明见

    读音:míng jiàn

    繁体字:明見

    意思:(明见,明见)

     1.明白看到;明显见于。
      ▶《庄子•知北游》:“明见无值,辩不若默。”
      ▶《史记•张仪列传》:“夫赵王之很戾无亲,大王之所明见,

  • 青山

    读音:qīng shān

    繁体字:青山

    意思:
     1.青葱的山岭。
      ▶《管子•地员》:“青山十六施,百一十二尺而至于泉。”
      ▶唐徐凝《别白公》诗:“青山旧路在,白首醉还乡。”
      ▶《四游记•玉

  • 眼明

    引用解释

    1.眼力好;看得清楚。 唐 白居易 《初除尚书郎脱刺史绯》诗:“头白喜抛黄草峡,眼明惊坼紫泥书。” 宋 陆游 《新辟小园》诗之二:“眼明身健残年足,饭软茶甘万事忘。”

    2.犹眼红。激怒的样子。 鲁迅 《故事新编·铸剑》:“仇人相见,本来格外眼明,况且是相逢狭路。”

    3.方言。羡慕。 韩起祥 《刘巧团圆》:“

  • 碧流

    读音:bì liú

    繁体字:碧流

    意思:绿水。
      ▶唐·孟浩然《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》诗:“洲势逶迤遶碧流,鸳鸯鸂鶒满滩头。”
      ▶后蜀·顾敻《河传》词:“碧流纹细,绿杨丝软。”
      ▶宋·苏轼《次韵曹子方运

名句 | 成语 | 杂谈 | 词典 | 字典 | 拼音 | 谜语 | 拆字 | 造句 | 诗词上一句 | 诗词下一句 | 名字赏析 | 人物 | 其他 | 今日天气诗词 | 热门搜索 Copyright © 湘ICP备1701425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