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首页 《读郑苏盦六十感愤诗戏和代祝》 传观助张目,余年六十七。

传观助张目,余年六十七。

意思:传看帮助睁开眼睛,我六十七岁。

出自作者[近代]陈三立的《读郑苏盦六十感愤诗戏和代祝》

全文赏析

这首诗是用来表达对两位老友的敬意和赞赏,他们都在人生的黄金时期迎来了七十和六十的大寿。诗中描绘了他们的精神风貌,以及他们各自的艺术追求和人生哲学。 首段中,诗人描述了两位老友的年龄相近,而且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。他们的人生经历和艺术成就,仿佛是楼阁上的两位天神,各自无与伦比。 接下来的几段中,诗人分别描述了两位老友的个性特点。乙盦先生深藏不露,如同一个神秘的智者,虽然身体有些疾病,但他的精神却充满了活力。苏盦先生则更倾向于慷慨激昂,他的诗歌如同草拟檄文一样激昂有力。他们虽然有些痴傻,但都充满了对世界的热爱和追求。 最后,诗人表达了他们的待世态度并非消极避世,而是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。他们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哲学,如同海云一般,给人带来无尽的想象和渴求。他们的作品能够让人大开眼界,他们的余生也充满了活力和热情。 总的来说,这首诗充满了对两位老友的敬仰和赞赏,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理解和追求。它告诉我们,无论年龄多大,都应该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,充满活力和热情。

相关句子

诗句原文
乙盦登七十,苏盦亦六十。
海滨成二老,觞辰差旬日。
一楼一天帝,据之各无匹。
乙盦杜德机,奇哀寄示疾。
苏盦徇变雅,腾吟如草檄。
二子痴则同,苏盦益傲物。
不知老将至,胸伏万锐卒。
待世非弃世,天护龙蛇蛰。
屋山垂海云,揽结溢渴笔。
传观助张目,余年六十七。
作者介绍
陈三立(1853年10月23日-1937年9月14日),字伯严,号散原,江西义宁(今修水)人,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。

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,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,国学大师、历史学家陈寅恪、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。与谭延闿、谭嗣同并称“湖湘三公子”;与谭嗣同、徐仁铸、陶菊存并称“维新四公子”,有“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”之誉。他于1892年壬午乡试中举,历任吏部行走、主事。1898年戊戌政变后,与父亲陈宝箴一起被革职。1937年发生“卢沟桥事变”后北平、天津相继沦陷,日军欲招致陈三立,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,不幸忧愤而死,享年85岁。

陈三立生前曾刊行《散原精舍诗》及其《续集》、《别集》,死后有《散原精舍文集》十七卷出版。

关键词解释

  • 张目

    读音:zhāng mù

    繁体字:張目

    英语:open one\'s eyes wide

    意思:(张目,张目)

     1.瞪大眼睛。愤怒貌。
      ▶《史记•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左右欲刃

  • 余年

    读音:yú nián

    繁体字:餘年

    短语:龙钟 岁暮 晚年 天年 老年 风烛残年 暮年 夕阳

    英语:one\'s remaining years

    意思:(余年,余年

  • 传观

    读音:chuán guān

    繁体字:傳觀

    英语:pass round for a look

    意思:(传观,传观)
    传递着观看。
      ▶《左传•定公八年》:“‘颜高之弓六钧。’皆取而传观之。

  • 十七

    读音:shí qī

    繁体字:十七

    意思:十分之七。
      ▶《庄子•寓言》:“寓言十九,重言十七,卮言日出,和以天倪。”
      ▶郭象注:“世之所重,则十言而七见信。”
      ▶宋·苏轼《范景仁墓志铭》:“以今赋入之

名句 | 成语 | 杂谈 | 词典 | 字典 | 拼音 | 谜语 | 拆字 | 造句 | 诗词上一句 | 诗词下一句 | 名字赏析 | 人物 | 其他 | 今日天气诗词 | 热门搜索 Copyright © 湘ICP备1701425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