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守枉于堂下拜,使臣空向日边回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意思:在堂下拜见太守冤枉,使臣空对着太阳边回来。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出自作者[元]杨维桢的《不赴召有述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全文赏析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首诗的主题是与皇帝讨论历史,秀才老秀才对于读书台的冷淡态度,以及他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独特见解。
首联“皇帝书征老秀才,秀才懒下读书台。”描绘了老秀才对于皇帝征召的冷淡态度,他似乎对读书台的兴趣不大。这暗示了老秀才可能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看法更为深刻,不屑于表面的形式。
“子房本为韩仇出,诸葛应知汉祚开。”这两句诗借用了张良和诸葛亮的历史人物典故,表达了老秀才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独特见解。他可能认为像张良这样的历史人物是为了更大的目标而行动,而诸葛亮则可能预见到汉朝的复兴。
“太守枉于堂下拜,使臣空向日边回。”这里描绘了老秀才在皇帝面前的威严和地位,他对于皇帝的邀请并不为所动,只是礼貌地接受了太守的拜见。这进一步强调了老秀才对于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现实的淡漠。
“老夫一管春秋笔,留向胸中取次裁。”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老秀才对于历史的独特处理方式,他使用春秋笔法来记录历史,他的历史观可能更注重道德和伦理,而非单纯的政治或军事事件。
总的来说,这首诗通过描绘老秀才对于历史的独特见解和态度,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独特理解。同时,这首诗也展示了诗人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淡漠态度,以及他对于道德和伦理的重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