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首页 《竹》 昨夜常娥更潇洒,又携疏影过窗纱。

昨夜常娥更潇洒,又携疏影过窗纱。

意思:昨天夜里常娥更潇洒,又带着疏影超过窗纱。

出自作者[宋]陈与义的《竹》

全文赏析

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,它以高枝、密叶、雪花等自然元素,描绘出了一幅清雅脱俗的画面。接下来,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赏析这首诗。 首先,从诗的题目来看,《高枝已约风为友,密叶能留雪作花》明确地告诉我们,这首诗描绘的是与风相伴的高枝和能留住雪花的密叶。而“昨夜常娥更潇洒,又携疏影过窗纱”这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中主体——常娥——与自然元素的关系。 第一句“高枝已约风为友”,诗人通过描绘高枝与风的亲密关系,表达了对自由、独立精神的向往。这里的高枝,象征着坚韧和高尚,而风则是自由的象征。诗人通过将高枝与风相提并论,表达了对自由、独立的追求。 第二句“密叶能留雪作花”,诗人以密叶和雪花为题材,描绘出了一幅冬日的景象。这里的密叶,象征着生命的顽强和坚韧,而雪花则是纯洁和宁静的象征。诗人通过描绘密叶留住雪花,表达了对生命力和宁静的赞美。 第三句“昨夜常娥更潇洒”,诗人将目光转向了月亮女神常娥,她在这个冬夜显得更加潇洒自如。常娥是月亮的象征,诗人通过描绘常娥的潇洒,表达了对月亮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敬畏。 最后一句“又携疏影过窗纱”,诗人以常娥为媒介,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了窗纱外的疏影。这里的疏影,象征着生命的美丽和自由,诗人通过描绘疏影穿过窗纱,表达了对生命美丽和自由的向往。 整首诗以自然元素为题材,通过描绘高枝、密叶、雪花、常娥和疏影等元素,表达了对自由、独立、生命力和美丽的赞美。整首诗语言优美,意象丰富,给人以美的享受。同时,诗中通过对自然元素的描绘,也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。 总的来说,这首诗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佳作,它以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,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和赞美。

相关句子

诗句原文
高枝已约风为友,密叶能留雪作花。
昨夜常娥更潇洒,又携疏影过窗纱。
作者介绍 汤显祖简介
陈与义(1090-1138),字去非,号简斋,汉族,其先祖居京兆(今陕西西安),自曾祖陈希亮从眉州迁居洛阳,故为洛(今河南洛阳)人。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(1090年),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(1138年)。北宋末、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,同时也工于填词。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,却别具风格,尤近于苏东坡,语意超绝,笔力横空,疏朗明快,自然浑成,著有《简斋集》。

关键词解释

  • 疏影

    读音:shū yǐng

    繁体字:疏影

    英语:space Shadows

    意思:
     1.疏朗的影子。
      ▶唐·杜牧《长安夜月》诗:“古槐疏影薄,仙桂动秋声。”
      ▶宋·林逋《山园

  • 窗纱

    读音:chuāng shā

    繁体字:窗紗

    英语:window screening

    意思:(窗纱,窗纱)
    煳在窗上的纱。
      ▶唐·白居易《三月三日》诗:“画堂三月初三日,絮扑窗纱燕拂檐。”

  • 昨夜

    读音:zuó yè

    繁体字:昨夜

    短语:前夜 前夕 昨晚

    英语:yestreen

    意思:
     1.昨天夜里。
      ▶南朝·宋·鲍照《上浔阳还都道中》诗:“昨夜宿

  • 常娥

    读音:cháng é

    繁体字:常娥

    意思:同“嫦娥”。
     《文选•谢庄<月赋>》“引玄兔于帝臺,集素娥于后庭”唐·李善注:“《淮南子》曰:‘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,常娥窃而奔月。’”唐徐凝《八月十五夜》诗:“皎皎秋空八月圆,常娥

名句 | 成语 | 杂谈 | 词典 | 字典 | 拼音 | 谜语 | 拆字 | 造句 | 诗词上一句 | 诗词下一句 | 名字赏析 | 人物 | 其他 | 今日天气诗词 | 热门搜索 Copyright © 湘ICP备1701425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