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首页 《和林和靖先生梅韵》 未应一世供愁断,长愿三更秉烛看。

未应一世供愁断,长愿三更秉烛看。

意思:不应一世供愁断,长希望三更点着蜡烛看。

出自作者[宋]胡铨的《和林和靖先生梅韵》

全文赏析

这首诗的主题是感时、孤独、愿望和遗憾。它通过描绘诗人的内心世界,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忧虑,对自己的孤独处境的无奈,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。 首句“感时湔泪几时乾”,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悲伤,他的眼泪何时才能乾涸?这眼泪既包含了对自己身世的悲伤,也包含了对于国家前途的担忧。 “顾影伶俜独立难”和“自恐节孤无与对”两句,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孤独和无助。他孑然一身,形影相吊,无人可以倾诉内心的痛苦和忧虑。这种孤独和无助,让人深感同情。 “未应一世供愁断”表达了诗人即使身处困境,也不愿向命运屈服的决心。他愿意一直承受着愁苦,直到最后一刻。 “长愿三更秉烛看”则表达了诗人的愿望,他希望自己能够像古人一样,在三更秉烛夜读,追求知识和真理。这也暗示了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。 最后,“雨过花边行更好”描绘了诗人在雨后花边的美好景色中行走的场景,但“犹嫌子美借银鞍”一句,却表达了遗憾之情。诗人遗憾自己无法像杜甫那样拥有美丽的银鞍,这实际上是在遗憾自己无法拥有美好的生活和环境。 总的来说,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的内心世界,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忧虑,对自己的孤独处境的无奈,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遗憾之情。这首诗情感真挚,语言朴素,具有很强的感染力。

相关句子

诗句原文
感时湔泪几时乾,顾影伶俜独立难。
自恐节孤无与对,谁怜族冷不胜寒。
未应一世供愁断,长愿三更秉烛看。
雨过花边行更好,犹嫌子美借银鞍。
作者介绍
胡铨(1102年—1180年),字邦衡,号澹庵。吉州庐陵芗城(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)人。南宋爱国名臣、文学家,庐陵“五忠一节”之一,与李纲、赵鼎、李光并称“南宋四名臣”。

建炎二年(1128年),胡铨登进士第。初授抚州军事判官,他招募乡丁,助官军捍御金军。后除枢密院编修官。绍兴八年(1138年),秦桧主和,胡铨抗疏力斥,乞斩秦桧与参政孙近、使臣王伦,声振朝野。但遭除名,编管昭州,移谪吉阳军。秦桧死后,内移衡州。宋孝宗即位,复任奉议郎,知饶州。历国史院编修官、兵部侍郎,晚年以资政殿学士致仕。

淳熙七年(1180年),胡铨去世,追赠通议大夫,谥号“忠简”。著有《澹庵集》等传世。

关键词解释

  • 秉烛

    读音:bǐng zhú

    繁体字:秉燭

    英语:hold a candle

    意思:(秉烛,秉烛)
    谓持烛以照明。
      ▶唐·孟浩然《春初汉中漾舟》诗:“良会难再逢,日入须秉烛。”
      

  • 一世

    读音:yī shì

    繁体字:一世

    短语:期 时期 时 时代 秋

    英语:generation

    意思:
     1.犹一代。
      ▶《左传•昭公元年》:“一世无道,

  • 未应

    读音:wèi yìng

    繁体字:未應

    意思:(未应,未应)

     1.犹不须。
      ▶宋·王安石《评定试卷》诗:“疑有高鸿在寥廓,未应回首顾张罗。”
      ▶宋·陆游《遣兴》诗:“老去可怜风味在,未应山海混

名句 | 成语 | 杂谈 | 词典 | 字典 | 拼音 | 谜语 | 拆字 | 造句 | 诗词上一句 | 诗词下一句 | 名字赏析 | 人物 | 其他 | 今日天气诗词 | 热门搜索 Copyright © 湘ICP备1701425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