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首页 《哀程袁州》 杨林坠露随沉魄,丛玉留诗负夙情。

杨林坠露随沉魄,丛玉留诗负夙情。

意思:杨林坠露随沉魄,丛玉留下一首诗背早情。

出自作者[宋]毛滂的《哀程袁州》

全文赏析

这首诗的主题是赞扬清献先生的道德和学问,同时也表达了对其他人物的怀念和向往之情。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赏析: 1. 开头两句:“坐令荆国得髦英,清献先生语不轻。”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荆国(即荆楚之地)人才的赞扬,特别是对清献先生的敬仰之情。清献先生是诗中提到的一个人物,他的言论和行为都是非常高尚的,因此得到了诗人的高度评价。 2. “汉使曾观楚风俗,蜀翁未识鲁书生。”这两句通过对比,表达了诗人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向往和欣赏。汉使曾经观察过楚地的风俗,而蜀翁则对鲁地的学问还一无所知。这反映了诗人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事的欣赏和好奇。 3. “杨林坠露随沉魄,丛玉留诗负夙情。”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某些人和事的怀念之情。杨林坠露,象征着一些已经消逝的事物,诗人用它来表达对那些已经失去的人和事的怀念之情。而丛玉留诗,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留下美好诗句的人的向往之情。 4. “欲问典刑波浪阔,遥知兰砌五经横。”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清献先生等人的敬仰之情,同时也表达了对典刑(典范、榜样)的向往之情。诗人通过想象,想象着如果能够询问这些人的事迹和经历,将会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情。同时,他也想象着在清献先生的家中,五经(儒家经典)将会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。 总的来说,这首诗通过赞扬清献先生等人的道德和学问,表达了对不同地域文化和人物的向往和欣赏之情。同时,也表达了对已经消逝的人和事的怀念之情,以及对典刑的向往之情。整首诗情感真挚,语言优美,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。

相关句子

诗句原文
坐令荆国得髦英,清献先生语不轻。
汉使曾观楚风俗,蜀翁未识鲁书生。
杨林坠露随沉魄,丛玉留诗负夙情。
欲问典刑波浪阔,遥知兰砌五经横。
作者介绍
毛滂(1056——?约1124),字泽民,衢州江山石门(今属浙江)人。生于“天下文宗儒师”世家。父维瞻、伯维藩、叔维甫皆为进士。滂自幼酷爱诗文词赋,北宋元丰二年(1079),与西安(今衢州)赵英结为伉俪。,卒于宣和末年。有《东堂集》十卷和《东堂词》一卷传世。

关键词解释

  • 丛玉

    读音:cóng yù

    繁体字:叢玉

    意思:(丛玉,丛玉)
    古时测风所用。以玉石为之,悬于檐下,风吹动则相触成声。也称“风马”。后改用铜铁,称“铁马”。
      ▶唐·李贺《有所思》诗:“鸦鸦向晓鸣森木,风过池塘响丛玉。”一

  • 诗负

    读音:shī fù

    繁体字:詩負

    意思:(诗负,诗负)
    谓以手承接、抱持。
      ▶《礼记•内则》:“国君世子生,告于君,接以大牢,宰掌具。三日,卜士负之,吉者宿斋,朝服寝门外,诗负之。”
      ▶孔颖达疏:“谓以

名句 | 成语 | 杂谈 | 词典 | 字典 | 拼音 | 谜语 | 拆字 | 造句 | 诗词上一句 | 诗词下一句 | 名字赏析 | 人物 | 其他 | 今日天气诗词 | 热门搜索 Copyright © 湘ICP备1701425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