师年耳聩知师意,人是人非不欲闻。
意思:师年耳朵重听知道师父的意思,人是人不是不想听到。
出自作者[宋]释法泰的《颂古十二首》
全文赏析
商岭东西路不分,两间茅屋一溪云。
师年耳聩知师意,人是人非不欲闻。
这首诗以朴实无华的笔法,描绘了一位山间隐者清贫而恬淡的生活画面。
首句“商岭东西路不分”,寥寥七字,描绘出山间道路迷漫,分不清东西的景象,引人进入一个广袤、深邃的意境。商岭,地名,应该是诗中主人公所在的地方,是一个山清水秀、环境清幽的地方。
“两间茅屋一溪云”,进一步描绘了山间隐者的居所,简陋的两间茅屋,静静地坐落在溪边,被一缕轻柔的云雾环绕,显得那么宁静、安详。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,没有尘世的纷扰,只有山水的宁静和自然。
“师年耳聩知师意”,诗人通过描述老师的听力衰退,来表现老师的智慧和淡泊名利的品格。耳聩,即耳聋,暗示老师已经不再追求外界的声名和利益,而是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,领悟人生的真谛。
“人是人非不欲闻”,这句诗表达了老师对世俗纷争的厌倦和远离。他不关心人世的是是非非,不愿意听到这些议论,表现了他的超脱和清高。
整首诗语言简洁,意境深远,通过描绘山间隐者的生活,表达了对淡泊名利、超脱世俗的追求和向往。同时,也表达了对老师的敬仰和赞美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