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枯空有骨,水涸不成潮。
意思:山枯空有骨,水干涸不成潮。
出自作者[宋]胡仲弓的《次同叔见寄二首》
全文赏析
这首诗《怪得檐前溜,原来是雪消。山枯空有骨,水涸不成潮。寒雁鸣沙碛,饥鸦啄柳条。物情总如此,吟鬓任萧萧。》是一首描绘冬日景象的诗,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绘,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世界的观察和思考,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情感。
首联“怪得檐前溜,原来是雪消。”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语言,将檐前的流水与雪消联系起来,表达了冬日的寒冷和雪后初晴的景象。这里的“怪得”一词,表现了诗人对檐前流水的意外发现,同时也暗示了雪后初晴的景象。
颔联“山枯空有骨,水涸不成潮。”进一步描绘了冬日的山和水,通过“空有骨”和“不成潮”两个词语,表现了山水的枯竭和干涸,给人一种沉寂和冷清的感觉。这里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,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世界的思考和感悟。
颈联“寒雁鸣沙碛,饥鸦啄柳条。”诗人通过描绘寒雁在沙碛中鸣叫、饥鸦在柳条上啄食的景象,进一步展现了冬日的荒凉和凄凉。这里的“鸣”和“啄”两个动词,生动地表现了动物们为了生存而进行的努力和挣扎。
尾联“物情总如此,吟鬓任萧萧。”诗人通过这一句总结全诗,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思考和感悟,同时也抒发了对年华流逝的感慨。这里的“物情总如此”表达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无法改变,而“吟鬓任萧萧”则表达了诗人对年华流逝的感慨和无奈。
总体来说,这首诗通过对冬日景象的生动描绘,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世界的观察和思考,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情感。诗中的语言简练、形象生动,富有表现力,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