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首页 《和赵晋臣敷文积翠岩去纇石》 得非神禹手,勇凿耻不逮。

得非神禹手,勇凿耻不逮。

意思:可能不是神禹手,勇敢凿以不到。

出自作者[宋]辛弃疾的《和赵晋臣敷文积翠岩去纇石》

全文赏析

这首诗以山峰为对象,通过描绘山的形象,表达了诗人对人生、道德、历史、自然等多方面的思考和感悟。 首先,诗中描述的两峰如长喉,有石鲠其内,表现出山的峻峭和坚韧。千金随侯珠,磊落见微纇,则表达了山石虽小,却蕴含着巨大的价值。这种价值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,更体现在精神层面,如西子捧心作颦态,夷齐欲间使分背,都体现了山石的内在美和人格魅力。 小亏或大全,知恶及真爱,则是对人性的深入剖析。在诗人看来,人应当有高尚的道德情操,不能因为一时的得失而改变自己的原则。堂堂老充国,荒寻得幽对,表达了诗人对坚定信念的赞美。 朝夕与山语,俯仰弥三载,表现出诗人对山的热爱和敬仰,也暗示了诗人对人生的态度:要有耐心,要有恒心,要与自然和谐相处。 最后,得非神禹手,勇凿耻不逮。又如持金篦,刮膜生美睐。则表达了诗人对改造自然、开创新局的渴望和信心。诗人希望像神禹一样,用智慧和勇气改变世界;也希望像拿金篦刮去眼中的翳障一样,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。 总的来说,这首诗通过对山的描绘,表达了诗人对人生、道德、历史、自然等多方面的思考和感悟,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。

相关句子

诗句原文
两峰如长喉,有石鲠其内。
千金随侯珠,磊落见微纇。
何言西子美,捧心作颦态。
夷齐心著肩,欲间使分背。
小亏或大全,知恶及真爱。
堂堂老充国,荒寻得幽对。
朝夕与山语,俯仰弥三载。
谓我知子心,茅塞厌荟薱。
有美玉于斯,雕琢那可废。
芝兰生当户,虽芳亦芟刈。
邑有从事贤,闻之重慷慨。
太清点浮云,谁令久滓秽。
指挥俄顷间,急雨破春块。
开豁喜新辟,逼仄忘旧碍。
得非神禹手,勇凿耻不逮。
又如持金篦,刮膜生美睐。

作者介绍 辛弃疾简介
辛弃疾(1140年5月28日-1207年10月3日),原字坦夫,后改字幼安,号稼轩,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(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)人。南宋豪放派词人、将领,有“词中之龙”之称。与苏轼合称“苏辛”,与李清照并称“济南二安”。

辛弃疾生于金国,少年抗金归宋,曾任江西安抚使、福建安抚使等职。著有《美芹十论》、《九议》,条陈战守之策。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,后被弹劾落职,退隐山居。开禧北伐前后,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、镇江知府、枢密都承旨等职。开禧三年(1207年),辛弃疾病逝,年六十八。后赠少师,谥号“忠敏”。

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,以功业自许,却命运多舛、备受排挤、壮志难酬。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,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、民族命运的关切、忧虑,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。其词艺术风格多样,以豪放为主,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。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,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,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,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;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。现存词六百多首,有词集《稼轩长短句》等传世。

关键词解释

  • 神禹

    读音:shén yǔ

    繁体字:神禹

    意思:夏禹的尊称。
      ▶《庄子•齐物论》:“无有为有,虽有神禹且不能知,吾独且奈何哉。”
      ▶成玄英疏:“迷执日久,惑心已成,虽有大禹神人,亦不令其解悟。”
      ▶金·王

  • 得非

    读音:de fēi

    繁体字:得非

    意思:犹得无,莫非是。
      ▶《魏书•郭祚传》:“祚曰:‘高山仰止。’高祖曰:‘得非景行之谓?’”唐·杜甫《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》:“得非玄圃裂,无乃潇湘翻。”
      ▶清·洪昇《长生

  • 不逮

    读音:bù dǎi

    繁体字:不逮

    意思:
     1.不足之处;过错。
      ▶《书•冏命》:“懋乃后德,交修不逮。”
      ▶孔传:“勉汝君为德,更代修进其所不及。”
      ▶《汉书•文帝纪》:“诏曰……及举贤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