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首页 《蚊子》 贫士无绛纱,忍苦卧茅屋。

贫士无绛纱,忍苦卧茅屋。

意思:穷人没有绛纱,忍苦睡在茅屋。

出自作者[唐]皮日休的《蚊子》

全文赏析

这首诗《隐隐聚若雷,噆肤不知足。皇天若不平,微物教食肉。贫士无绛纱,忍苦卧茅屋。何事觅膏腴,腹无太仓粟》是作者对生活贫困的描绘,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控诉。 首句“隐隐聚若雷,噆肤不知足。”描绘了生活贫困的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中挣扎,这种生活状态就像雷声隐隐,不断刺激着人们,使人们不得不忍受着生活的苦难。噆肤,即刺肤,形容生活之苦。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贫困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无奈。 “皇天若不平,微物教食肉。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控诉。皇天,即上天,这里代指社会公平正义。作者认为如果社会不公得不到纠正,那么像他们这样的贫苦大众就只能吃粗食糙米。这种对社会不公的强烈不满和愤怒情绪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。 “贫士无绛纱,忍苦卧茅屋。”这两句诗描绘了贫困的士人没有足够的财富去购买优良的纺织品,只能忍受着茅屋的苦难。这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贫困生活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愤慨。 “何事觅膏腴,腹无太仓粟。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富裕者的不满和对自身贫困的无奈。作者质问为什么要在社会上寻找肥沃的土地(膏腴),而自己却连充足的食物都难以获得。这种对富裕者的不满和对自身贫困的无奈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表达。 总的来说,这首诗通过描绘贫困生活的痛苦和无奈,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控诉,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。这首诗语言质朴,情感真挚,具有很强的感染力。

相关句子

诗句原文
隐隐聚若雷,噆肤不知足。
皇天若不平,微物教食肉。
贫士无绛纱,忍苦卧茅屋。
何事觅膏腴,腹无太仓粟。
作者介绍 皮日休简介
皮日休(约838—约883),晚唐文学家。字袭美,一字逸少,汉族,复州竟陵(今湖北天门)人。曾居住在鹿门山,道号鹿门子,又号间气布衣、醉吟先生、醉士等。

皮日休是晚唐著名诗人、文学家,与陆龟蒙齐名,世称\"皮陆\"。咸通八年(867)进士及第,在唐时历任苏州军事判官(《吴越备史》)、著作佐郎、太常博士、毗陵副使。后参加黄巢起义,或言“陷巢贼中”(《唐才子传》),任翰林学士,起义失败后不知所终。

皮日休诗文兼有奇朴二态,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,被鲁迅赞誉为唐末“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”。《新唐书·艺文志》录有《皮日休集》、《皮子》、《皮氏鹿门家钞》多部,皮日休是唐代著名文学家,对于社会民生有深刻的洞察和思考。

关键词解释

  • 茅屋

    读音:máo wū

    繁体字:茅屋

    短语:庵 草房

    英语:cottage

    意思:亦作“茆屋”。
     用茅草盖的房屋。
      ▶《左传•桓公二年》:“清庙茅屋。”

  • 贫士

    读音:pín shì

    繁体字:貧士

    英语:impoverished scholars

    意思:(贫士,贫士)
    亦作“贫仕”。
     穷士;穷儒生。
      ▶《管子•问》:“贫士之受责于大夫

名句 | 成语 | 杂谈 | 词典 | 字典 | 拼音 | 谜语 | 拆字 | 造句 | 诗词上一句 | 诗词下一句 | 名字赏析 | 人物 | 其他 | 今日天气诗词 | 热门搜索 Copyright © 湘ICP备1701425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