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首页 《寄丘令》 伊余安蹇劣,归休谢朝班。

伊余安蹇劣,归休谢朝班。

意思:可我怎么瘦劣,归休谢朝班。

出自作者[明]林鸿的《寄丘令》

全文赏析

这首诗《海国民俗古,清朝民物闲》是一首描绘海滨生活、赞美地方官员的诗。它通过描绘海滨的民风民俗、自然景色和地方官员的治理,表达了对海滨生活的向往和对地方官员的赞美。 首联“海国民俗古,清朝民物闲”,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描述了海滨的民风民俗古老淳朴,百姓生活悠闲自在。这一联通过对比“清朝”和“海滨”两个不同的社会环境,表达了对海滨生活的向往和对清王朝官场的厌恶。 颔联“况兹得良牧,理人弦诵间”,诗人赞美地方官员,表达了对良吏的敬仰之情。这一联通过描述地方官员治理有方,百姓安居乐业,进一步强调了良吏的重要性。 颈联“吏散日已夕,云归鸟随还”,诗人描绘了海滨傍晚的景色,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。这一联通过描述吏员散去、云归鸟还的景象,展现了海滨的宁静和美丽。 尾联“高斋荫嘉树,横琴对远山”,诗人以高斋、嘉树、横琴、远山等意象,表达了对海滨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。这一联通过描绘高雅的居所、优美的环境,展现了诗人对海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。 最后两联“伊余安蹇劣,归休谢朝班”和“出处虽异途,云林近怡颜”,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不同人生道路的理解。这两句诗表明诗人虽然出身贫寒,但并不后悔放弃官场生涯,反而更加向往云林般的生活。 整首诗通过对海滨生活的描绘和对良吏的赞美,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和美好生活的向往。同时,诗中也体现了诗人对不同人生道路的理解和选择,展现了诗人的个性特点和思想境界。

相关句子

诗句原文
海国民俗古,清朝民物闲。
况兹得良牧,理人弦诵间。
吏散日已夕,云归鸟随还。
高斋荫嘉树,横琴对远山。
伊余安蹇劣,归休谢朝班。
出处虽异途,云林近怡颜。
兹焉仰高风,望望心所攀。
作者介绍
林鸿,明洪武十六年(1383)前后在世。字子羽,福建福清县城宏(横)街人。

洪武初年,以《龙池春晓》和《孤雁》两诗得到明太祖赏识,荐授将乐训导,洪武七年(1374年)拜礼部精膳司员外郎。年未四十自免归。善作诗,诗法盛唐,为“闽中十才子”之首。诗法盛唐,书临晋帖,殆逼真矣,惜惟得其貌。《福清县志·人物志》记载:“……先朝遗老如吴海、陈亮辈皆极推许。而一时才士如郑孟宣、高廷礼、周又铉、黄铉之、林伯璟、林汉孟之流,皆从之游。其后王皆山、王中美、王孟扬、陈仲完、郑公启、张友谦、赵景哲诸名人,以诗名于时,又私淑于鸿者也……”。《四库全书提要》中说:“况高棅尚不免庸音,鸿则时绕清韵。”欧应昌《瑞岩山志》曾收录林鸿《游瑞岩》一诗。

林鸿著作有《林鸿诗》1卷、《鸣盛词》1卷、《鸣盛集》4卷。明代曾刊印《闽中十子诗抄》一书,收录有林鸿诗作。

关键词解释

  • 伊余

    读音:yī yú

    繁体字:伊餘

    意思:自指,我。
      ▶三国·魏·曹植《责躬诗》:“伊余小子,恃宠骄盈。”
      ▶五代·贯休《古离别》诗:“只恐长江水,尽是儿女泪。伊余非此辈,送人空把臂。”
      ▶明·刘基《北

  • 朝班

    读音:cháo bān

    繁体字:朝班

    意思:古代群臣朝见帝王时按官品分班排列的位次。朝堂列班时,除侍奉官外,一般官品越高的班列离帝王越近。歷代朝仪不一,分班情况各异。如唐设文武一品至五品班,清设文武一品至九品班。后泛称朝廷百官之列。<

名句 | 成语 | 杂谈 | 词典 | 字典 | 拼音 | 谜语 | 拆字 | 造句 | 诗词上一句 | 诗词下一句 | 名字赏析 | 人物 | 其他 | 今日天气诗词 | 热门搜索 Copyright © 湘ICP备1701425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