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首页 《目眚》 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知天罚一只眼。

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知天罚一只眼。

意思: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,不知道上天的惩罚一只眼睛。

出自作者[宋]刘克庄的《目眚》

全文赏析

这首诗的主题是荔枝和两位不同寻常的老者,我们逐一赏析。 首先,诗中引用了两个有趣的比喻来描绘荔枝: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知天罚一只眼。”第一句是以“天罚”来形容过度食用荔枝可能对眼睛造成的伤害,形成了一种幽默和讽刺的意味。而第二句则是以“异哉野老白露团”来描绘一位在白露之日吃荔枝的老人的形象,表达了这位老人对荔枝的热爱和享受。 接着,诗中又提到了两位不同寻常的老者,他们分别是“贵人”和“野老”。前者在寒食散中寻求解脱,后者则在白露之日享受荔枝的乐趣。这两位老者的形象形成了一种对比,前者可能代表着社会上追求物质享受和逃避现实的人,后者则代表着对生活充满热爱和享受的人。 这两位老者的行为也象征着他们对生活的不同态度。贵人寒食散的行为可能暗示着他对生活的逃避和逃避现实的态度,而野老白露团的行为则象征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。这种对比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。 最后,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态度。他通过描绘荔枝和两位老者的形象,表达了对生活的赞美和对享受生活的追求。同时,他也通过对比和讽刺的手法,表达了对逃避现实和不热爱生活的人的批评。 总的来说,这首诗通过描绘荔枝和两位老者的形象,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态度。同时,这首诗也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,对逃避现实和不热爱生活的人进行了批评。

相关句子

诗句原文
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知天罚一只眼。
异哉野老白露团,烈于贵人寒食散。
作者介绍 文同简介
刘克庄(1187年9月3日—1269年3月3日),初名灼,字潜夫,号后村,福建省莆田市人。南宋豪放派诗人、词人、诗论家。

初为靖安主簿,后长期游幕于江、浙、闽、广等地。诗属江湖诗派,作品数量丰富,内容开阔,多言谈时政,反映民生之作,早年学晚唐体,晚年诗风趋向江西诗派。词深受辛弃疾影响,多豪放之作,散文化、议论化倾向也较突出。

作品收录在《后村先生大全集》中。程章灿《刘克庄年谱》对其行迹有较详细考证,侯体健《刘克庄的文学世界》展现了其文学创作各个方面,探索精微。

关键词解释

  • 天罚

    读音:tiān fá

    繁体字:天罰

    英语:Nemesis

    意思:(天罚,天罚)

     1.上天的诛罚。旧时帝王自谓禀承天意行事,其诛罚不臣常以此为名。
      ▶《书•多士》:“我乃明致

  • 荔枝

    读音:lì zhī

    繁体字:荔枝

    英语:(n) litchi fruit

    意思:
     1.果树名。亦指这种植物的果实。
      ▶《东观汉记•匈奴南单于》:“南单于来朝,赐御食及橙橘龙眼荔枝。”

  • 不知

    读音:拼音:bù zhī 五笔:gitd

    不知的解释

    是指对于某种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,和知道的意思相反。

    词语分解

    • 不的解释 不 ù 副词。 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去
  • 三百

    读音:sān bǎi

    繁体字:三百

    意思:《论语•为政》:“子曰:‘诗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:思无邪。’”刑昺疏:“按今《毛诗序》凡三百一十一篇,内六篇亡,今其存者有三百五篇,今但言三百篇,故曰篇之大数。”后以“三百”指代《诗经》。

  • 只眼

    引用解释

    1.比喻独特的见解。 宋 陆游 《书志》诗:“读书虽復具隻眼,贮酒其如无别肠。” 明 焦竑 《焦氏笔乘·玉川子》:“晚 唐 诗人,予最喜 玉川子 及 司空表圣 二人,人品甚高,不为势利所汩没,故其诗能不涉世俗蹊径,此非具隻眼者,安能别之。” 清 薛雪 《一瓢诗话》:“有志者当自具隻眼,溯流而上,必得其源。”

    2.围棋术语

名句 | 成语 | 杂谈 | 词典 | 字典 | 拼音 | 谜语 | 拆字 | 造句 | 诗词上一句 | 诗词下一句 | 名字赏析 | 人物 | 其他 | 今日天气诗词 | 热门搜索 Copyright © 湘ICP备1701425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