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首页 《寄紫阁隐者》 苔上枯藤笐,泉淋破石楼。

苔上枯藤笐,泉淋破石楼。

意思:青苔上枯藤笐,泉水淋攻破石楼。

出自作者[唐]贯休的《寄紫阁隐者》

全文赏析

这首诗的主题是自然之美与人生之思。诗中描绘了一位老者的形象,他隐藏在翠绿的丛林中,常常让人思念却无法接近。诗人通过描绘老者的生活环境,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。同时,诗人在诗中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,对老者的羡慕和向往,以及对自身生活的反思。 首句“积翠藏一叟,常思未得游。”描绘了老者隐藏在翠绿的丛林中,让人常常思念却无法接近的情景。诗人通过这种描绘,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追求,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。 “不知在岩下,为复在峰头。”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老者的生活环境,他可能是在山岩之下,也可能是峰头之上。这种不确定性的描绘,增加了诗的神秘感和美感。同时,也表达了诗人对老者的好奇和向往。 “苔上枯藤笐,泉淋破石楼。”这两句诗描绘了老者生活环境的自然之美。苔藓、枯藤、泉水和破石楼等元素,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。这种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,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。 “伊余更何事,不学此翁休。”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身生活的反思。诗人感叹自己还有什么事情值得追求的呢?为什么不学习这位老者,放下世俗的纷扰,享受自然之美呢?这种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由的向往。 总的来说,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隐藏在翠绿丛林中的老者,展现了自然之美和人生之思。诗人通过对老者的描绘和对自身生活的反思,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,以及对自由和宁静生活的向往。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,意象丰富,情感真挚,是一首优秀的山水诗。

相关句子

诗句原文
积翠藏一叟,常思未得游。
不知在岩下,为复在峰头。
苔上枯藤笐,泉淋破石楼。
伊余更何事,不学此翁休。
作者介绍 陆游简介
贯休(832~912),唐末五代前蜀画僧、诗僧。俗姓姜,字德隐,婺州兰溪(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)人。七岁出家和安寺,日读经书千字,过目不忘。唐天复间入蜀,被前蜀主王建封为“禅月大师”,赐以紫衣。

贯休能诗,诗名高节,宇内咸知。尝有句云:“一瓶一钵垂垂老,万水千山得得来,”时称“得得和尚”。有《禅月集》存世。亦擅绘画,尤其所画罗汉,更是状貌古野,绝俗超群,笔法坚劲,人物粗眉大眼,丰颊高鼻,形象夸张,所谓“梵相”。在中国绘画史上,有着很高的声誉。存世《十六罗汉图》,为其代表作。

关键词解释

  • 石楼

    读音:shí lóu

    繁体字:石樓

    意思:(石楼,石楼)

     1.石牌坊。
      ▶北魏·郦道元《水经注•淯水》:“水南道侧有二石楼,相去六七丈,双跱齐竦,高可丈七八,柱圆围二丈有余,石质青绿,光可以鉴。其上栾栌

  • 枯藤

    读音:kū téng

    繁体字:枯藤

    意思:
     1.枯老的藤蔓。
      ▶宋·梅尧臣《琅玡溪》诗:“枯藤垂溪水已消,溪水溅溅石间乱。”
      ▶元·马致远《天凈沙》曲:“枯藤老树昏鸦,小桥流水人家。”
      ▶

名句 | 成语 | 杂谈 | 词典 | 字典 | 拼音 | 谜语 | 拆字 | 造句 | 诗词上一句 | 诗词下一句 | 名字赏析 | 人物 | 其他 | 今日天气诗词 | 热门搜索 Copyright © 湘ICP备1701425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