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首页 《中秋》 要看中秋月,须交夜半时。

要看中秋月,须交夜半时。

意思:要看中秋月,须交半夜时。

出自作者[宋]洪咨夔的《中秋》

全文创作背景

《中秋》是宋代诗人洪咨夔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。这首诗描绘了中秋节时,皓月当空、家人团聚的美好景象,表达了作者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。 创作背景: 洪咨夔生活在南宋时期,这是一个政治动荡、战乱频繁的时代。然而,在这样一个艰难的时期,人们依然渴望团圆和安宁。中秋节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,象征着家庭团圆和幸福美满,因此成为了诗人们表达这种情感的重要载体。 诗句赏析: 1. “银蟾”:指明亮的月亮,这里用“银蟾”来形容月亮的皎洁明亮。 2. “万里”:形容月光普照大地,照亮了千里之外的地方。 3. “共此时”:表示此刻正是团圆的时刻,强调了中秋节家人团聚的重要性。 4. “人有悲欢离合”:表达了人生百态,悲欢离合不可避免的现实。 5. “月有阴晴圆缺”:以月亮的阴晴圆缺比喻人生的曲折变化,寓意着世事无常。 6. “此事古难全”:说明团圆和圆满的生活并非易事,需要珍惜当下的时光。 7. “但愿人长久”: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。 8. “千里共婵娟”:意味着即使相隔千里,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,强调了亲情和友情的力量。 总的来说,《中秋》这首诗以中秋佳节为背景,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和对人生百态的思考,表达了作者对团圆、安宁和美好生活的向往。同时,这首诗也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,鼓励人们在困难时期保持乐观,珍惜当下的时光。

相关句子

诗句原文
要看中秋月,须交夜半时。
当中明郎郎,直下净离离。
地只余风露,天何有斗箕。
虚灵昭彻性,开眼几人知。
作者介绍 洪咨夔简介
洪咨夔,(1176~1236),南宋诗人,汉族人。字舜俞,号平斋。於潜(今属浙江杭州)人。嘉泰二年(1202)进士。授如皋主簿,寻为饶州教授。作《大治赋》,受到楼钥赏识。著作有《春秋说》3卷、《西汉诏令揽钞》等。

关键词解释

  • 秋月

    读音:qiū yuè

    繁体字:秋月

    意思:
     1.秋夜的月亮。
      ▶晋·陶潜《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》诗:“叩枻新秋月,临流别友生。”
      ▶唐·杜甫《十七夜对月》诗:“秋月仍圆夜,江村独老身。”

  • 夜半

    读音:yè bàn

    繁体字:夜半

    英语:midnight

    意思:
     1.半夜。
      ▶《左传•哀公十六年》:“醉而送之,夜半而遣之。”
      ▶《史记•孟尝君列传》:“孟尝君得出,即

  • 看中

    读音:kàn zhòng

    繁体字:看中

    意思:经过观察,认为满意。
      ▶茅盾《海南杂忆》:“大概从唐朝开始,这块地方被皇帝看中了。”
      ▶巴金《灭亡》第六章:“他不想允许她到上海去,他打算看中一个女婿把她嫁出去,就

  • 中秋

    读音:zhōng qiū

    繁体字:中秋

    英语:(N) Mid-Autumn Festival

    意思:I
    指农历八月十五日。亦称“中秋节”。
       ▶唐·白居易《效陶潜体》诗之七:“中秋三五

  • 半时

    读音:bàn shí

    繁体字:半時

    意思:(半时,半时)
    指很短的时间。
      ▶《宋史•五行志一上》:“光泽县大雨,溪流暴涌,平地高十余丈,人避不及者皆溺,半时即平。”

    解释:1.

名句 | 成语 | 杂谈 | 词典 | 字典 | 拼音 | 谜语 | 拆字 | 造句 | 诗词上一句 | 诗词下一句 | 名字赏析 | 人物 | 其他 | 今日天气诗词 | 热门搜索 Copyright © 湘ICP备1701425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