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首页 《戏书》 渊明栗里终归去,太史周南枉滞留。

渊明栗里终归去,太史周南枉滞留。

意思:渊明栗里最后去,太史周南枉滞留。

出自作者[宋]虞俦的《戏书》

全文赏析

这首诗的题目是《游湖上遇风留住后一日复至夜半始行》,作者是清朝的查慎行。这首诗的赏析如下: 首联“去年今日到湖州,救得饥民岁又周”,描述了诗人去年此时在湖州救济饥民的情景。诗人不仅在湖州救济了饥民,而且一救就是一年,可见诗人对民生疾苦非常关注。这一联通过时间、地点、事件的交错,不仅回顾了诗人去年的行动,也给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人格魅力。 颔联“阅遍炎凉还自笑,坐靡廪饩更何求”,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贫苦百姓的同情和对自身行为的自嘲。经历了世态炎凉,诗人笑对人生,没有接受官府的救济,更不追求什么物质利益。这一联既展示了诗人的豁达胸襟,也表现了诗人高尚的人格。 颈联“渊明栗里终归去,太史周南枉滞留”,运用了丰富的典故,表达了诗人对不同人生的选择。诗人像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,像大史官太史公一样坚守正义,不因流俗而改变自己的原则。这一联展示了诗人的理想和追求,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 尾联“咄咄大钧何必问,固知蒲命与仇谋”,语气急迫,对世间的种种不公表示了无奈和愤慨。即使大声疾呼,也未必能改变命运,所以诗人选择了自己的道路,不与命运抗争。这一联既表达了诗人的无奈和愤慨,也给读者带来了深深的思考。 总的来说,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去年在湖州救济饥民的经历,展示了诗人高尚的人格和豁达的胸襟。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典故和修辞手法,使得整首诗既有深度,又有艺术美感。这是一首值得一读的优秀古诗。

相关句子

诗句原文
去年今日到湖州,救得饥民岁又周。
阅遍炎凉还自笑,坐靡廪饩更何求。
渊明栗里终归去,太史周南枉滞留。
咄咄大钧何必问,固知蒲命与仇谋。

关键词解释

  • 栗里

    读音:lì lǐ

    繁体字:慄裏

    意思:地名。在今江西省·九江市西南。
      ▶晋·陶潜曾居于此。
      ▶南朝·梁·萧统《陶靖节传》:“渊明尝往庐山,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。”
      ▶唐·白居易《访

  • 太史

    读音:tài shǐ

    繁体字:太史

    英语:secretary

    意思:
     1.官名。
      ▶西周、春秋时太史掌记载史事、编写史书、起草文书,兼管国家典籍和天文历法等。
      ▶秦·汉曰

  • 滞留

    读音:zhì liú

    繁体字:滯留

    短语:栖息 待 停 栖 留 闷 羁 盘桓

    英语:resort

    意思:(滞留,滞留)

     1.停滞;停留。

  • 渊明

    读音:yuān míng

    繁体字:淵明

    意思:(渊明,渊明)
    深远明达。
      ▶晋·常璩《华阳国志•刘后主志》:“非渊明弘鉴,则中兴之业,何容易哉?”
      ▶《南齐书•高帝纪上》:“惟王圣哲渊明,荣镜宇宙。”<

  • 终归

    读音:zhōng guī

    繁体字:終歸

    短语:竟 归根到底 总算 卒 算 终

    英语:eventually

    意思:(终归,终归)

     1.传说中神兽名。<

名句 | 成语 | 杂谈 | 词典 | 字典 | 拼音 | 谜语 | 拆字 | 造句 | 诗词上一句 | 诗词下一句 | 名字赏析 | 人物 | 其他 | 今日天气诗词 | 热门搜索 Copyright © 湘ICP备1701425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