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首页 《梅》 虽然未得和羹便,曾与将军止渴来。

虽然未得和羹便,曾与将军止渴来。

意思:但是不能和羹就,曾与将军止渴来。

出自作者[唐]罗隐的《梅》

全文赏析

这首诗的题目是《天赐胭脂一抹腮,盘中磊落笛中哀》,作者通过描绘胭脂和盘石的意象,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理解。 首句“天赐胭脂一抹腮,盘中磊落笛中哀”,诗人以胭脂的意象作为开端,将胭脂比作天赐之物,赋予它一种神秘而美丽的色彩。同时,盘中磊落这一意象,又象征着生活的艰辛和挑战。笛中哀则暗示了生活中的种种困扰和挫折。这些意象相互交织,形成了一种富有哲理和情感的氛围。 “虽然未得和羹便,曾与将军止渴来”,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经历的深刻理解。虽然未能成为治国安邦的大人物,但曾经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带来过希望和安慰,这也是一种人生的价值。 整首诗以独特的意象和语言,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。它提醒我们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,无论它是美好还是艰难,都要从中汲取力量和勇气。同时,它也提醒我们要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人,用自己的力量为他们带来希望和安慰。 总的来说,这首诗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情感的作品,它以独特的意象和语言,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刻理解。读完这首诗,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智慧,也能够从中汲取到一些人生的启示和感悟。

相关句子

诗句原文
天赐胭脂一抹腮,盘中磊落笛中哀。
虽然未得和羹便,曾与将军止渴来。
作者介绍 罗隐简介
罗隐(833年-909年),字昭谏,新城(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)人,唐末五代时期诗人、文学家、思想家。

大中十三年(公元859年)底至京师,应进士试,历七年不第。咸通八年(公元867年)乃自编其文为《谗书》,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,所以罗衮赠诗说:“谗书虽胜一名休”。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,总共考了十多次,自称“十二三年就试期”,最终还是铩羽而归,史称“十上不第”。黄巢起义后,避乱隐居九华山,光启三年(公元887年),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,历任钱塘令、司勋郎中、给事中等职。公元909年(五代后梁开平三年)去世,享年77岁。

著有《谗书》及《太平两同书》等,思想属于道家,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“太平匡济术”,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。

关键词解释

  • 止渴

    引用解释

    解渴。 汉 王逸 《九思·疾世》:“吮玉液兮止渴,啮芝华兮疗飢。”《后汉书·霍谞传》:“譬犹疗飢於附子,止渴於酖毒,未入肠胃,已絶咽喉,岂可为哉!”

    读音:zhǐ kě

  • 将军

    读音:jiāng jūn

    繁体字:將軍

    短语:

    英语:(army) general

    意思:(将军,将军)

     1.官名。
      ▶《墨子•非攻中》:“昔者

  • 虽然

    读音:suī rán

    繁体字:雖然

    短语:则 尽管如此

    英语:although

    意思:(虽然,虽然)

     1.即使如此。
      ▶《左传•僖公二十三年》:

  • 和羹

    引用解释

    1.配以不同调味品而制成的羹汤。《书·说命下》:“若作和羹,尔惟盐梅。” 孔 传:“盐,咸;梅,醋。羹须咸醋以和之。” 南朝 宋 宗炳 《答何衡阳书》:“贝锦以繁采发华;和羹以盐梅致旨。”后用以比喻大臣辅助君主综理国政。 唐 钱起 《陪郭令公东亭宴集》诗:“不愁懽乐尽,积庆在和羹。” 清 钱谦益 《吴门送福清公还闽》诗之二:“举朝水火

名句 | 成语 | 杂谈 | 词典 | 字典 | 拼音 | 谜语 | 拆字 | 造句 | 诗词上一句 | 诗词下一句 | 名字赏析 | 人物 | 其他 | 今日天气诗词 | 热门搜索 Copyright © 湘ICP备1701425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