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首页 《观音大士赞》 应作如是观,是真法供养。

应作如是观,是真法供养。

意思:应作如是观,真的是法之供养。

出自作者[宋]释道冲的《观音大士赞》

全文赏析

这首诗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,它以佛教的观念和象征来描述一种特殊的境界和修行方法。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: 1. “一切音声相,是人听以耳”和“我圜通大士,唯以眼而听”,这两句诗描述了不同的感知方式。前句表达了声音通过耳朵被感知,而后句则描述了大士通过眼睛来感知,这暗示了一种超越感官的感知方式。 2. “非物以眼听,六根互为用”,这两句诗强调了感知并非仅仅是感官的直接反应,而是通过各种感官的相互作用来感知世界。 3. “譬如帝珠网,交光相融摄”,这句诗形象地描述了各种感知之间的相互作用,就像帝珠网上的光相互交融摄取。 4. “即此融摄相,各各住自位”,这句诗描述了融摄的境界,每个个体都在自己的位置上保持稳定。 5. “以此三昧力,普施于一切”,这句诗表达了通过冥想的力量,可以使得这种境界普遍施予给一切事物。 6. “俾不离声色,透出声色海”,这句诗描绘了通过冥想,可以使得声音和颜色不再分离,形成一个声音和颜色的海洋。 7. “眼处若闻声,耳处得解脱”,这句诗表达了通过冥想,眼睛可以听到声音,耳朵可以得到解脱,这是一种超越感官的感知方式。 8. “应作如是观,是真法供养”,最后两句诗强调了应该以这样的方式来观察和理解世界,这是真正的法供养。 总的来说,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越感官的感知方式,通过冥想的力量,使得各种感知相互交融摄取,达到一种融摄的境界。这是一种深刻的修行方法,需要深入理解和体验。

相关句子

诗句原文
一切音声相,是人听以耳。
我圜通大士,唯以眼而听。
非物以眼听,六根互为用。
当其互用时,根境不相杂。
譬如帝珠网,交光相融摄。
即此融摄相,各各住自位。
以此三昧力,普施于一切。
俾不离声色,透出声色海。
眼处若闻声,耳处得解脱。
共证十方空,同名观自在。
我作如是赞,定招妄语罪。
既招妄语罪,画者亦是妄。
画者既是妄,此相非真实。
于非真实处,此相常现前。
应作如是观,是真法供养。

关键词解释

  • 作如是观

    引用解释

    语出《金刚经》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”后用于泛指对某一事物作如此的看法。 宋 苏轼 《答孔子君颂》:“物去空现,亦未尝生。应当正远,作如是观。” 鲁迅 《而已集·大衍发微》:“只作如是观,虽然太煞风景,对不住‘正人君子’们,然而我的眼光这样,也就无法可想。”

    读音:zu

  • 供养

    读音:gōng yǎng

    繁体字:供養

    短语:养老

    英语:maintain

    意思:(供养,供养)

     1.指奉养的物品。
      ▶《战国策•韩策二》:“臣有

  • 如是

    读音:rú shì

    繁体字:如是

    英语:so

    意思:
     1.像这样。
      ▶《礼记•哀公问》:“君子言不过辞,动不过则,百姓不命而敬恭,如是则能敬其身。”
      ▶宋·叶适《送林子柄

  • 真法

    读音:zhēn fǎ

    繁体字:真法

    意思:指佛法。
      ▶唐·皇甫曾《锡杖歌送明楚上人归佛川》:“真法常传心不住,东西南北随缘路。”
      ▶《五灯会元•西天祖师•提多迦尊者》:“巍巍七宝山,常出智慧泉,回为真法味,能度

名句 | 成语 | 杂谈 | 词典 | 字典 | 拼音 | 谜语 | 拆字 | 造句 | 诗词上一句 | 诗词下一句 | 名字赏析 | 人物 | 其他 | 今日天气诗词 | 热门搜索 Copyright © 湘ICP备1701425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