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首页 《与苏卢二员外期游丈八寺而苏不至因有此作》 共仰头陀行,能忘世谛情。

共仰头陀行,能忘世谛情。

意思:共同仰望头陀行,不能忘记世谛情。

出自作者[唐]王昌龄的《与苏卢二员外期游丈八寺而苏不至因有此作》

全文赏析

这首诗的主题是“共仰头陀行,能忘世谛情”,通过描绘诗人的行径和环境,表达了他对佛教的虔诚和追求。 首联“共仰头陀行,能忘世谛情。”描绘了诗人对佛教修行者的敬仰和对其行为的赞美。诗人认为,只有通过严格的修行,才能真正地忘却尘世的情感,达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。 颔联“回看双凤阙,相去一牛鸣。”描绘了诗人离开繁华的城市,走向清净的寺庙,远离了权力和财富的诱惑。这一联通过对比城市和寺庙的差异,进一步强调了佛教修行的重要性。 颈联“法向空林说,心随宝地平。”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深入理解和践行。他相信佛法可以解决世间的问题,引导人们走向内心的平静和平和。同时,他也强调了内心的修行,即通过内心的净化和提升,达到与佛法的融合。 尾联“安知不来往,翻得似无生。”表达了诗人对佛教修行的信心和决心。他相信,即使离开了繁华的城市,也能得到真正的解脱和超越生死。这一联也表达了诗人对佛教修行的执着和追求。 总的来说,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的行径和环境,表达了他对佛教的虔诚和追求。诗人通过对环境的描绘和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践行,展现了其对佛教的深刻理解和信仰。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真谛的探索和对生命意义的追求。

相关句子

诗句原文
共仰头陀行,能忘世谛情。
回看双凤阙,相去一牛鸣。
法向空林说,心随宝地平。
手巾花氎净,香帔稻畦成。
闻道邀同舍,相期宿化城。
安知不来往,翻得似无生。
作者介绍 温庭筠简介
王昌龄(698—757),字少伯,汉族,河东晋阳(今山西太原)人,又一说京兆长安人(今西安)人。盛唐著名边塞诗人。

王昌龄早年贫苦,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,30岁左右进士及第。初任秘书省校书郎,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、汜水尉,因事被贬岭南。开元末返长安,改授江宁丞。被谤谪龙标尉。安史乱起,被刺史闾丘晓所杀。

王昌龄与李白、高适、王维、王之涣、岑参等人交往深厚。其诗以七绝见长,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,有“诗家夫子王江宁”之誉,又被后人誉为“七绝圣手”。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,与高适、王之涣齐名,时谓王江宁。有文集六卷,今编诗四卷。

代表作有《从军行七首》《出塞》《闺怨》等。

关键词解释

  • 世谛

    读音:shì dì

    繁体字:世諦

    意思:(世谛,世谛)

     1.佛教语。“二谛”之一。谓有关世间种种事相的真理。
      ▶《大智度论》卷三八:“佛法中有二谛,一者世谛,二者第一义谛。为世谛故,说有众生;为第一义谛

  • 头陀

    读音:tóu tuó

    繁体字:頭陀

    短语:高僧 僧 僧侣 行者

    英语:mendicant Buddhist monk

    意思:(头陀,头陀)
    梵文dhūta的译音。意

  • 行能

    读音:xíng néng

    繁体字:行能

    意思:品行与才能。
      ▶《六韬•王翼》:“论行能,明赏罚。”
      ▶《史记•平津侯主父列传》:“臣弘(公孙弘)行能不足以称,素有负薪之病,恐先狗马填沟壑,终无以报德塞责。”

  • 忘世

    读音:wàng shì

    繁体字:忘世

    意思:忘却世情。
      ▶宋·辛弃疾《鹧鸪天•戊午拜复职奉祠之命》词:“此身忘世浑容易,使世相忘却自难。”

    造句:暂无

名句 | 成语 | 杂谈 | 词典 | 字典 | 拼音 | 谜语 | 拆字 | 造句 | 诗词上一句 | 诗词下一句 | 名字赏析 | 人物 | 其他 | 今日天气诗词 | 热门搜索 Copyright © 湘ICP备1701425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