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首页 《春草碧/番枪子》 曾是送别长亭下,细绿暗烟雨。

曾是送别长亭下,细绿暗烟雨。

意思:曾是送别长亭下,小绿色暗淡烟雨。

出自作者[宋]万俟咏的《春草碧/番枪子》

全文赏析

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,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象,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别恨和对过去的怀念。 首段描绘了春天的芳草、翠绿的树冠和连绵不断的雨,这些都成为了诗人离愁的载体。他沿着征途一路走来,感受着东风的吹拂,思念着远在塞外的亲人,对南浦的离别场景仍心有余悸。整个诗段弥漫着一种深深的哀愁和思念,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。 接下来的段落,诗人开始描绘春天的景象,但这些景象并没有带来一丝安慰,反而更加凸显了他的离愁别恨。他看到落红满地,仿佛是铺上了绣毯,而那些游女们则像拾翠的鸟儿一样欢快地游荡。然而,王孙已经远去,只剩下他和残云对视,无语相对。这些描绘都充满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。 诗的结尾再次回到离别的主题,他独自登上画楼,看到春山暝暗,大雁飞去。这里再次表达了离别的痛苦和对未来的迷茫。整首诗的情感深沉而细腻,通过春天的景象和离别的主题,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念和无尽的哀愁。 总的来说,这首诗是一首非常优秀的抒情诗,它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情感表达,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,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
相关句子

诗句原文
又随芳绪生,看翠霁连空,愁遍征路。
东风里,谁望断西塞,恨迷南浦。
天涯地角,意不尽、消沉万古。
曾是送别长亭下,细绿暗烟雨。
何处。
乱红铺绣茵,有醉眼荡子,拾翠游女。
王孙远,柳外共残照,断云无语。
池塘梦生,谢公后、还能继否。
独上画楼,春山暝、雁飞去。
作者介绍
万俟咏(“万俟”是复姓,读作mòqí),北宋末南宋初词人。字雅言,自号词隐、大梁词隐。籍贯与生卒年均不详。哲宗元佑时已以诗赋见称于时。据王灼《碧鸡漫志》卷2记载:“元佑时诗赋老手”。但屡试不第,于是绝意仕进,纵情歌酒。自号“大梁词隐”。徽宗政和初年,召试补官,授大晟府制撰。绍兴五年(1135)补任下州文学。善工音律,能自度新声。词学柳永,存词27首。

关键词解释

  • 长亭

    读音:cháng tíng

    繁体字:長亭

    英语:road-side pavilion

    意思:(长亭,长亭)
    古时于道路每隔十里设长亭,故亦称“十里长亭”。供行旅停息。近城者常为送别之处。

  • 送别

    读音:sòng bié

    繁体字:送別

    短语:

    英语:farewell

    意思:(送别,送别)
    送行;告别。
      ▶唐·祖咏《别怨》诗:“送别到中流,秋船倚渡头。”

  • 烟雨

    解释

    烟雨 yānyǔ

    [misty rain] 像烟雾那样的细雨

    楼台烟雨中。——唐· 杜牧《江南春绝句》

    烟雨空ň。——宋· 陆游《过小孤山大孤山》

  • 下细

    读音:xià xì

    繁体字:下細

    意思:(下细,下细)
    方言。仔细。
      ▶沙汀《老烟的故事》:“‘你下细想想吧,’他愉快地继续道,‘哪个比得上我们?’”艾芜《流离》:“老人明知这里面没有他的儿子,但还是下细地一个个地

名句 | 成语 | 杂谈 | 词典 | 字典 | 拼音 | 谜语 | 拆字 | 造句 | 诗词上一句 | 诗词下一句 | 名字赏析 | 人物 | 其他 | 今日天气诗词 | 热门搜索 Copyright © 湘ICP备1701425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