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首页 《次韵李朝散游洞山二首》 休夏巾瓶谁与,共迎秋水石不胜闲。

休夏巾瓶谁与,共迎秋水石不胜闲。

意思:休夏巾瓶和谁,共同迎接秋天水石不胜闲。

出自作者[宋]苏辙的《次韵李朝散游洞山二首》

全文赏析

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,它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位禅师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。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: “僧老经时不出山,法堂延客未曾关。”这两句诗描绘了僧人的日常生活,他们长时间未出山,但法堂始终敞开,等待客人的到来。这体现了禅宗的开放性和包容性,无论贵贱贫富,都可以来到法堂,与僧人交流。 “心开宝月婵娟处,身寄溪云出没间。”这两句诗描绘了僧人的内心世界,他们的心如同明月般清澈明亮,身体则如同云朵般在溪水中漂浮,随处游荡。这表达了禅宗的自由和无拘无束的精神境界。 “休夏巾瓶谁与,共迎秋水石不胜闲。”这两句诗描绘了僧人在夏天结束时的状态,他们头上的巾瓶无人陪伴,等待着秋天的到来。这表达了僧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,同时也体现了他们的孤独和寂静。 “近来寄我金刚颂,欲指胸中无所还。”最后两句诗表达了僧人给诗人寄来金刚颂的情景,希望通过这首诗来指点诗人心中的疑惑。这体现了禅宗的智慧和慈悲,他们愿意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智慧,帮助他人解决问题。 总的来说,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禅师的生活和内心世界,表达了禅宗的自由、无拘无束、开放、包容、慈悲和智慧的精神境界。同时,这首诗也展示了禅宗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敬畏。

相关句子

诗句原文
僧老经时不出山,法堂延客未曾关。
心开宝月婵娟处,身寄溪云出没间。
休夏巾瓶谁与,共迎秋水石不胜闲。
近来寄我金刚颂,欲指胸中无所还。
作者介绍 苏辙简介
苏辙(1039年3月18日—1112年10月25日),字子由,一字同叔,晚号颍滨遗老,眉州眉山(今属四川)人,北宋文学家、诗人、宰相,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。

嘉祐二年(1057年),苏辙登进士第,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、商州军事推官。宋神宗时,因反对王安石变法,出为河南留守推官。此后随张方平、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。宋哲宗即位后,获召入朝,历官右司谏、御史中丞、尚书右丞、门下侍郎等职。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,落职知汝州。此后连贬数处。蔡京掌权时,再降朝请大夫,遂以太中大夫致仕,筑室于许州。

政和二年(1112年),苏辙去世,年七十四,追复端明殿学士、宣奉大夫。宋高宗时累赠太师、魏国公,宋孝宗时追谥“文定”。

苏辙与父亲苏洵、兄长苏轼齐名,合称“三苏”。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,以散文著称,擅长政论和史论,苏轼称其散文“汪洋澹泊,有一唱三叹之声,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”。其诗力图追步苏轼,风格淳朴无华,文采少逊。苏辙亦善书,其书法潇洒自如,工整有序。著有《诗传》、《春秋传》、《栾城集》等行于世。

关键词解释

  • 水石

    读音:shuǐ shí

    繁体字:水石

    意思:
     1.指流水与水中之石。
      ▶北魏·郦道元《水经注•溱水》:“水石惊濑,传响不绝,商舟淹留,聆翫不已。”
      ▶唐·李白《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》诗:“咆哮七十滩,

  • 迎秋

    读音:yíng qiū

    繁体字:迎秋

    意思:古代祭礼之一。古人以秋和五方之西、五色之白相配应,故于立秋日,天子率百官出西郊祭白帝,迎接秋季到来。
      ▶《礼记•月令》:“﹝孟秋之月﹞立秋之日,天子亲帅三公、九卿、诸侯、大夫,以

  • 不胜

    读音:bù shèng

    繁体字:不勝

    短语:老 坏 好 不行 稀 雅 殊 生 很 那个 特别 百般 深 蛮 挺 可怜 慌 格外 杀 酷 死去活来 十分 充分 非常 煞 异常 怪 不得了 万分

  • 休夏

    读音:xiū xià

    繁体字:休夏

    意思:
     1.谓夏日休闲。
      ▶宋·蔡绦《铁围山丛谈》卷五:“当释氏在忉利时,适休夏自西,遂繇天而下。”
     
     2.指暑假。
      ▶鲁迅《书信集•致李桦》:

  • 秋水

    读音:qiū shuǐ

    繁体字:秋水

    短语:秋波

    英语:autumn water

    意思:
     1.秋天的江湖水,雨水。
      ▶《庄子•秋水》:“秋水时至,百川灌河。

名句 | 成语 | 杂谈 | 词典 | 字典 | 拼音 | 谜语 | 拆字 | 造句 | 诗词上一句 | 诗词下一句 | 名字赏析 | 人物 | 其他 | 今日天气诗词 | 热门搜索 Copyright © 湘ICP备1701425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