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首页 《九华观废月池》 微波有恨终归海,明月无情却上天。

微波有恨终归海,明月无情却上天。

意思:微波有憾回到大海,第二个无情拒绝上天。

出自作者[唐]薛逢的《九华观废月池》

全文赏析

这首诗的标题是《曾发箫声水槛前,夜蟾寒沼两婵娟。微波有恨终归海,明月无情却上天。白鸟带将林外雪,绿荷枯尽渚中莲。荣华不肯人间住,须读庄生第一篇》。这首诗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和人生哲理的诗。 首先,诗的前两句“曾发箫声水槛前,夜蟾寒沼两婵娟。”描绘了一个夜晚的场景,诗人可能在某个水边的槛前吹奏箫曲,月光洒在平静的池塘上,形成两个美丽的影像。这里使用了“曾发箫声”和“夜蟾”等意象,给人一种宁静、清冷的感觉,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世界。 接下来的两句“微波有恨终归海,明月无情却上天。”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。微波象征着无尽的哀怨和遗憾,它们最终会汇入大海;而明月则象征着无情的自然规律,它无论何时都会出现在天空。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感慨。 接下来的四句“白鸟带将林外雪,绿荷枯尽渚中莲。荣华不肯人间住,须读庄生第一篇。”描绘了不同的自然景象:林外的白鸟身上带着雪花,绿色的荷叶枯萎后渚中的莲花却依然绽放。这些景象象征着生命的起伏和变化,也暗示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。最后两句“荣华不肯人间住,须读庄生第一篇。”直接点出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,需要我们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。 总的来说,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美景和人生哲理,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。整首诗语言优美,意象丰富,富有哲理意味,值得一读。

相关句子

诗句原文
曾发箫声水槛前,夜蟾寒沼两婵娟。
微波有恨终归海,明月无情却上天。
白鸟带将林外雪,绿荷枯尽渚中莲。
荣华不肯人间住,须读庄生第一篇。
作者介绍 皎然简介
薛逢(生卒年不详),字陶臣,蒲州河东(今山西永济市)人,唐代诗人。唐武宗会昌元年(841)辛酉科崔岘榜进士第三人。历侍御史、尚书郎。因恃才傲物,议论激切,屡忤权贵,故仕途颇不得意。《全唐诗》收录其诗一卷。《旧唐书》卷一九零,《新唐书》卷二零三皆有传。

关键词解释

  • 终归

    读音:zhōng guī

    繁体字:終歸

    短语:竟 归根到底 总算 卒 算 终

    英语:eventually

    意思:(终归,终归)

     1.传说中神兽名。<

  • 微波

    读音:wēi bō

    繁体字:微波

    短语:脑电波 横波 震波 检波 余波

    英语:microwave

    意思:
     1.微小的波浪。
      ▶汉·刘向《新序•杂事二

  • 明月

    读音:míng yuè

    繁体字:明月

    英语:bright moon

    意思:
     1.光明的月亮。
      ▶战国·楚·宋玉《神女赋》:“其少进也,皎若明月舒其光。”
      ▶唐·张若虚《春

  • 上天

    读音:shàng tiān

    繁体字:上天

    短语:天国 西方 净土 天堂 极乐世界

    英语:go up to outer space

    意思:I

     1.天空,

名句 | 成语 | 杂谈 | 词典 | 字典 | 拼音 | 谜语 | 拆字 | 造句 | 诗词上一句 | 诗词下一句 | 名字赏析 | 人物 | 其他 | 今日天气诗词 | 热门搜索 Copyright © 湘ICP备1701425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