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首页 《张文通以诗觅小桃走笔依韵和答》 第一牡丹应惯见,怜君翻作觅花人。

第一牡丹应惯见,怜君翻作觅花人。

意思:第一牡丹应惯见,可怜你翻作找花人。

出自作者[宋]强至的《张文通以诗觅小桃走笔依韵和答》

全文赏析

这首诗《名园闻说洛阳春,金谷前无石季伦。第一牡丹应惯见,怜君翻作觅花人》以牡丹为题材,通过对洛阳名园的赞美,表达了诗人对牡丹的喜爱和对赏花人的同情。 首句“名园闻说洛阳春,金谷前无石季伦”中,“名园”指洛阳的名园,“闻说”暗示了诗人对洛阳春景的向往。洛阳作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心之一,其园林文化历来备受赞誉。而“金谷”则是指西晋石崇所建的金谷园,作为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园林之一,石崇的金谷园以其华丽的建筑和珍贵的花木闻名。然而在这里,“石季伦”却没有了往日的辉煌,暗示了名园的繁华不再。 “金谷前无石季伦”一句,通过对比石崇的金谷园和现在的名园,突出了名园的繁华和气势。同时,也暗示了赏花人的出现是出于无奈,因为名园的花卉已经不再像石崇的金谷园那样珍贵了。 第二句“第一牡丹应惯见,怜君翻作觅花人”则是对牡丹的赞美。这里的“第一牡丹”是指名园中最美丽的牡丹花,“惯见”表明牡丹已经见惯了世事变迁,不再像过去那样珍贵。而诗人因为无法亲自欣赏到名园的牡丹,只能成为赏花人,表达了对牡丹的喜爱之情。同时,“怜君翻作觅花人”也表达了对赏花人的同情,因为赏花人只能通过寻找花卉来满足自己对美的追求,而这种追求往往是无止境的。 整首诗通过对名园和牡丹的赞美,表达了诗人对花卉的喜爱和对赏花人的同情。诗人通过对花卉的赞美,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。同时,也通过对赏花人的同情,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,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。 此外,这首诗的语言简练优美,表达了诗人对花卉的深情厚意。诗中的“闻说”、“惯见”、“怜君”等词语,既表达了诗人对花卉的赞美和喜爱之情,又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思考。整首诗意境深远,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思考。

相关句子

诗句原文
名园闻说洛阳春,金谷前无石季伦。
第一牡丹应惯见,怜君翻作觅花人。
作者介绍
强至,字几圣,钱塘(今杭州)人。庆历六年进士,充泗州司理参军,历官浦江、东阳、元城令。熙宁九年卒,年五十五。其子强浚明收集其遗文,编《祠部集》四十卷,曾巩为之序,已佚。

关键词解释

  • 牡丹

    读音:mǔ dān

    繁体字:牡丹

    短语:牡丹花 国色天香

    英语:peony

    意思:着名的观赏植物。古无牡丹之名,统称芍药,后以木芍药称牡丹。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,但在唐前,已

  • 第一

    读音:dì yī

    繁体字:第一

    英语:first

    意思:
     1.等第次序居首位或首位的。
      ▶《史记•吕太后本纪》:“太傅产、丞相平等言,武信侯·吕禄上侯,位次第一,请立为赵王。”

  • 见怜

    读音:jiàn lián

    繁体字:見憐

    意思:(见怜,见怜)

     1.被爱怜。
      ▶《西游记》第六四回:“十八公道:‘杏仙尽有仰高之情,圣僧岂可无俯就之意?如不见怜,是不知趣了也。’”
     
     

名句 | 成语 | 杂谈 | 词典 | 字典 | 拼音 | 谜语 | 拆字 | 造句 | 诗词上一句 | 诗词下一句 | 名字赏析 | 人物 | 其他 | 今日天气诗词 | 热门搜索 Copyright © 湘ICP备1701425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