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首页 《第四回回前诗》 捐躯报国恩,未报身犹在。

捐躯报国恩,未报身犹在。

意思:捐躯报效国恩,没有报告我还在。

出自作者[清]曹雪芹的《第四回回前诗》

全文赏析

这首诗《捐躯报国恩,未报身犹在。眼底物多情,君恩或可待》是一首表达爱国情怀和感激君恩的诗。 首句“捐躯报国恩,未报身犹在”表达了诗人愿意为国家付出一切,甚至生命的决心。诗人坚信只要身体犹在,就可以为国家做出贡献,哪怕是微小的付出,也是一种贡献。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对国家的深深热爱。 第二句“眼底物多情,君恩或可待”则表达了诗人对身边事物的深深情感,以及对君王的恩情抱有期待。诗人眼中的万物都充满了情感,这或许暗示着诗人对君王的忠诚和期待,希望君王的恩情能够得到回报。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深深热爱,愿意为国家付出一切的精神,以及对君王恩情的感激和期待。诗人用简洁而深情的语言,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信念,使人深感敬佩。

相关句子

诗句原文
捐躯报国恩,未报身犹在。
眼底物多情,君恩或可待。
作者介绍 曹雪芹简介
曹雪芹(约1715年5月28日—约1763年2月12日),名沾,字梦阮,号雪芹,又号芹溪、芹圃,中国古典名著《红楼梦》作者,关外祖籍辽宁铁岭,生于南京,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。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,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,曹顒之子(一说曹頫之子)。

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、富贵风流的生活。至雍正六年(1728),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,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。后又移居北京西郊,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。曹雪芹素性放达,爱好广泛,对金石、诗书、绘画、园林、中医、织补、工艺、饮食等均有所研究。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,历经多年艰辛,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、艺术性的伟大作品——《红楼梦》。

关键词解释

  • 捐躯

    读音:juān qū

    繁体字:捐軀

    短语:授命 殉职 殉难 殉 自我牺牲 效命 舍死忘生 杀身成仁 马革裹尸 肝脑涂地 殉节 舍生取义 殉国 以身殉职

    英语:sacrifice one\'

  • 报国

    读音:bào guó

    繁体字:報國

    英语:dedicate oneself to the service of one\'s country

    意思:(报国,报国)
    为国家效力尽忠。
      ▶

  • 报身

    读音:bào shēn

    繁体字:報身

    意思:(报身,报身)
    佛教语。三身之一。指以法身为因,经过修习而获得佛果之身。
      ▶唐·白居易《唐江州兴果寺律大德凑公塔偈铭》:“师既疾亟,四大将坏,无恋着念,无厌离想。郡太守、

名句 | 成语 | 杂谈 | 词典 | 字典 | 拼音 | 谜语 | 拆字 | 造句 | 诗词上一句 | 诗词下一句 | 名字赏析 | 人物 | 其他 | 今日天气诗词 | 热门搜索 Copyright © 湘ICP备1701425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