堤筑已完舆颂洽,去时民吏重留连。
意思:修筑堤防已完车颂融洽,去时官吏百姓重留连。
出自作者[宋]金君卿的《和介甫寄安丰张公仪之什》
全文赏析
这首诗是赞美一位前贤(古代贤明的官员)的,表达了对他的敬仰之情,同时也表达了对他的惠政的赞赏。
首句“前贤立事岂徒然,惠政须教振古传。”直接点明主题,表达了对前贤的敬仰之情。诗句中的“立事”指的是前贤所做出的贡献和成就,而“惠政”则是指前贤所推行的一系列有利于民的政策和措施。诗句表达了前贤的成就并非空谈,而是实实在在的惠民政策,需要流传千古。
“芍水灌余三万顷,楚人祠已二千年。”这句诗描绘了前贤在任期间所推行的一项政策,即利用芍水灌溉农田,使得楚人祠得以保存和发展。芍水是古代的一条河流,灌溉农田是古代水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。楚人祠则是古代楚国的一个祠堂,代表着楚国的文化和历史。诗句通过描述这项政策的实施和影响,表达了对前贤的赞赏之情。
“近闻令尹开新{左片右臿},不避风波上小船。”这句诗描绘了前贤在任期间的新举措,即开新{左片右臿},不避风波上小船。这里的“令尹”指的是古代官职中的县令或州郡长官,“开新{左片右臿}”指的是前贤在任期间所推行的新的水利工程或政策。这句诗表达了前贤不畏艰难,勇于创新的精神,同时也表达了对前贤的敬仰之情。
“堤筑已完舆颂洽,去时民吏重留连。”最后两句诗描绘了前贤离任时的情况,堤筑已完舆颂洽,表达了百姓对前贤的感激之情,同时也表达了对前贤的敬仰之情。去时民吏重留连则表达了百姓和官员对前贤的不舍之情。
整首诗通过描述前贤的立事、惠政、创新和离任等情节,表达了对前贤的敬仰之情和对他的惠政的赞赏之情。同时,整首诗也充满了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敬仰之情,体现了诗人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和尊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