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首页 《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》 治惟尚和同,无俟于謇謇。

治惟尚和同,无俟于謇謇。

意思:治理只有还和同,不要等候在忠贞。

出自作者[唐]韩愈的《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》

全文赏析

这首诗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,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。 首先,诗中描述了作者离开熟悉的环境,走向未知的远方,感到迷茫和无助。这种情感通过“知识久去眼,吾行其既远”等句表达出来。 接下来,诗中出现了“子兮何为者”等句,描述了一个穿着冠珮、学识丰富的人,这个人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同行者。这个人的存在让作者感到安慰和鼓励,也激发了作者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。 在诗中,作者也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担忧。作者回顾了自己过去的经历和学习,感叹时光流逝,岁月不饶人。同时,他也担心未来的风波和不确定性,表达了对未知的恐惧和不安。 最后,诗中出现了“临当背面时,裁诗示缱绻”等句,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不舍和留恋,同时也表达了对朋友的感激和祝福。 整首诗情感真挚,语言优美,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,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。这首诗是一首非常有感染力的抒情诗,值得一读。

相关句子

诗句原文
知识久去眼,吾行其既远。
瞢瞢莫訾省,默默但寝饭。
子兮何为者,冠珮立宪宪。
何氏之从学,兰蕙已满畹。
于何玩其光,以至岁向晚。
治惟尚和同,无俟于謇謇。
或师绝学贤,不以艺自挽。
子兮独如何,能自媚婉娩。
金石出声音,宫室发关楗。
何人识章甫,而知骏蹄踠. 惜乎吾无居,不得留息偃。
临当背面时,裁诗示缱绻。
英英桂林伯,实惟文武特。
远劳从事贤,来吊逐臣色。
南裔多山海,道里屡纡直。
风波无程期,所忧动不测。
作者介绍 韩愈简介
韩愈(768年—824年12月25日),字退之。河南河阳(今河南省孟州市)人。自称“郡望昌黎”,世称“韩昌黎”、“昌黎先生”。唐代杰出的文学家、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政治家。

贞元八年(792年),韩愈登进士第,两任节度推官,累官监察御史。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,历都官员外郎、史馆修撰、中书舍人等职。元和十二年(817年),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,参与讨平“淮西之乱”。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。晚年官至吏部侍郎,人称“韩吏部”。长庆四年(824年),韩愈病逝,年五十七,追赠礼部尚书,谥号“文”,故称“韩文公”。元丰元年(1078年),追封昌黎伯,并从祀孔庙。

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,被后人尊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首,与柳宗元并称“韩柳”,有“文章巨公”和“百代文宗”之名。后人将其与柳宗元、欧阳修和苏轼合称“千古文章四大家”。他提出的“文道合一”、“气盛言宜”、“务去陈言”、“文从字顺”等散文的写作理论,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。著有《韩昌黎集》等。

关键词解释

  • 和同

    引用解释

    1.指 春秋 时代两个互为对应的常用语。和谓可否相济,相辅相成;同谓单一不二,无所差异。和能生物,同无所成。《国语·郑语》:“夫和实生物,同则不继。以他平他谓之和,故能丰长而物归之;若以同裨同,尽乃弃矣:故先王……务和同也。” 韦昭 注:“和谓可否相济,同谓同欲。”《国语·周语中》:“和同可观。” 韦昭 注:“以可去否曰和,一心不二曰

  • 謇謇

    读音:jiǎn jiǎn

    繁体字:謇謇

    英语:faithful

    意思:
     1.忠贞;正直。
      ▶《楚辞•离骚》:“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,忍而不能舍也。”
      ▶王逸注:“謇謇,忠贞

名句 | 成语 | 杂谈 | 词典 | 字典 | 拼音 | 谜语 | 拆字 | 造句 | 诗词上一句 | 诗词下一句 | 名字赏析 | 人物 | 其他 | 今日天气诗词 | 热门搜索 Copyright © 湘ICP备1701425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