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首页 《观世音赞六首》 观身实相净圣果,自度众生大悲愿。

观身实相净圣果,自度众生大悲愿。

意思:观察自身实相净圣果,自度众生大悲希望。

出自作者[宋]黄庭坚的《观世音赞六首》

全文赏析

这首诗《自心海岸孤绝处,戒定慧香补陀伽》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,它以佛教的戒定慧、自度众生的主题为线索,描绘了一个内心世界和修行境界的图景。 首先,“自心海岸孤绝处”象征着修行的起点和内心的净土,象征着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需要找到自己的内心世界,脱离外界的纷扰和诱惑。 “戒定慧香”是佛教修行的重要元素,戒定慧是佛教修行的三要素,戒是规范自己的行为,定是保持内心的平静,慧是对事物的洞察和理解。三者相互关联,共同构成了修行的基石。 “补陀伽”是佛教中的菩萨名,象征着修行者的智慧和慈悲。 “观身实相净圣果”表达了修行的过程和结果,观身实相是指对自我存在的认识和理解,净圣果则是指对真理的领悟和超越。 “自度众生大悲愿”表达了修行的目的和意义,即通过修行来帮助他人,实现自我超越和救度众生的愿望。 “一一浮沤镜本空”和“八万四千垂手处”是佛教中的常见比喻,前者象征着一切都是虚幻的,后者则象征着修行者的能力和智慧。 最后,“梦时捉得水中月,亲与猕猴观古镜”则表达了修行的过程和境界,即通过梦境般的体验来捕捉真理,就像捉住水中的月亮一样,需要深入观察和理解。 总的来说,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修行者的内心世界和修行境界,表达了修行的意义和目的,同时也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和智慧。它提醒我们,在人生的旅途中,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的内心世界,通过修行来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,实现自我超越和救度众生的愿望。

相关句子

诗句原文
自心海岸孤绝处,戒定慧香补陀伽。
观身实相净圣果,自度众生大悲愿。
一一浮沤镜本空,八万四千垂手处。
梦时捉得水中月,亲与猕猴观古镜。
作者介绍 黄庭坚简介
黄庭坚(1045.8.9-1105.5.24),字鲁直,号山谷道人,晚号涪翁,洪州分宁(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)人,北宋著名文学家、书法家,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,与杜甫、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“一祖三宗”(黄庭坚为其中一宗)之称。与张耒、晁补之、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,合称为“苏门四学士”。生前与苏轼齐名,世称“苏黄”。

著有《山谷词》,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,为“宋四家”之一。

关键词解释

  • 圣果

    读音:shèng guǒ

    繁体字:聖果

    意思:(圣果,圣果)
    佛教语。犹正果。佛教修行所达到的圆满境界。
      ▶《楞严经》卷一:“佛告阿难:世间一切诸修学人,现前虽成九次第定,不得漏尽成阿罗汉,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

  • 大悲

    读音:dà bēi

    繁体字:大悲

    英语:great pity

    意思:
     1.极悲哀。
      ▶《吕氏春秋•明理》:“夫有天赏得为主,而未尝得主之实,此之谓大悲。”
     
     2.

  • 众生

    读音:zhòng shēng

    繁体字:眾生

    短语:万众 民众 群众 大众 公众

    英语:mouse and man

    意思:(众生,众生)

     1.泛指人和一

  • 观身

    读音:guān shēn

    繁体字:觀身

    意思:(观身,观身)
    谓观察自身的道德修养。
      ▶《老子》:“以身观身。”
      ▶唐李程《赋得竹箭有筠》诗:“方持不易操,对此欲观身。”
      ▶宋·苏轼《送参寥

  • 实相

    读音:shí xiàng

    繁体字:實相

    英语:reality

    意思:(实相,实相)

     1.佛教语。指宇宙事物的真相或本然状态。
      ▶《法华经•方便品》:“惟佛与佛,乃能究尽诸法

  • 悲愿

    读音:bēi yuàn

    繁体字:悲願

    意思:(悲愿,悲愿)
    佛教语。指慈悲的誓愿。
      ▶《唯识论》卷四:“或依悲愿,相应善心。”
      ▶宋·范成大《岁旱邑人祷第五罗汉得雨乐先生有诗次韵》:“偶然宴坐百千劫,神

名句 | 成语 | 杂谈 | 词典 | 字典 | 拼音 | 谜语 | 拆字 | 造句 | 诗词上一句 | 诗词下一句 | 名字赏析 | 人物 | 其他 | 今日天气诗词 | 热门搜索 Copyright © 湘ICP备1701425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