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首页 《西江月·小隐不容沙芥》 小隐不容沙芥,大通遍满诸方。

小隐不容沙芥,大通遍满诸方。

意思:小隐不容沙芥,大通遍布各地。

出自作者[元]侯善渊的《西江月·小隐不容沙芥》

全文赏析

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,它以一种深邃而富有哲理的方式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、超越时空的精神境界。 首句“小隐不容沙芥,大通遍满诸方”,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境界的理解。这里的“小隐”和“大通”是对立的概念,前者代表了个人隐居、寻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方式,后者则象征着通达、包容,遍满诸方的精神境界。而“沙芥”在这里象征着微小、局限。因此,这句诗表达的是,只有当一个人超越了小我的局限,才能达到大通的境界,才能遍满诸方。 “混然灵廓查无疆”,这句诗描绘了一个灵透、广阔的精神空间,这个空间是混然一体的,查无可寻,表达了一种无边无际、无限宽广的精神境界。 “一性执其大象,火里烧成白雪”,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这种精神境界的特质。“一性”代表了纯真、统一的本质,“执其大象”则表达了对这个本质的执着和坚守。而“火里烧成白雪”则象征着经过磨砺和考验,这个本质变得更加纯粹和坚韧。 “水中养就红阳”,这句诗描绘了精神境界的另一个方面,即包容和滋养。这里的水象征着包容,红阳则代表滋养和繁荣。这句诗表达的是,只有当一个人能够执其一性之本质,并包容万物,才能在生活中获得滋养和繁荣。 “玉婴神变跨鸾凤,飞入西江月上”,最后两句诗描绘了达到这种精神境界的人的形象。“玉婴”代表了纯洁、高贵的人格,“神变跨鸾凤”则表达了这种人的精神变化如同鸾凤一样高远。他们如玉一般的纯洁和高贵,他们的精神变化如同鸾凤一样高远,他们飞入西江月上,象征着他们已经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,达到了精神的永恒。 总的来说,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越小我、通达无限、纯洁高贵、精神永恒的精神境界。它鼓励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,超越物质的束缚,达到精神的自由和永恒。这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,也是一种对人生意义的探索。

相关句子

诗句原文
小隐不容沙芥,大通遍满诸方。
混然灵廓查无疆。
一性执其大象。
火里烧成白雪,水中养就红阳。
玉婴神变跨鸾凤。
飞入西江月上。

关键词解释

  • 大通

    读音:dà tōng

    繁体字:大通

    英语: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Datong Huizu Tuzu Autonomous County, lying in the northeast of Xining, Qinghai Province

  • 小隐

    读音:xiǎo yǐn

    繁体字:小隱

    意思:(小隐,小隐)
    谓隐居山林。
      ▶晋·王康琚《反招隐》诗:“小隐隐陵薮,大隐隐朝市。”
      ▶宋·陆游《寓叹》诗:“小隐终非隐,休官尚是官。”

    <
  • 不容

    读音:bù róng

    繁体字:不容

    短语:驳回 拒

    英语:not tolerate

    意思:
     1.不能容纳;不能宽容。
      ▶《论语•乡党》:“入公门,鞠躬如也

  • 遍满

    读音:biàn mǎn

    繁体字:遍滿

    意思:(遍满,遍满)
    遍及;布满。
      ▶《南齐书•王晏传》:“论荐党附,遍满臺府。”
      ▶宋·陆游《梅花绝句》:“闻道梅花坼晓风,雪堆遍满四山中。”
      ▶清·

  • 诸方

    读音:zhū fāng

    繁体字:諸方

    意思:(诸方,诸方)

     1.各地方。
      ▶《晋书•何劭传》:“每诸方贡献,帝辄赐之,而观其占谢焉。”
      ▶南朝·梁元帝《庾先生承先墓志》:“诸方未游,佳城已望

名句 | 成语 | 杂谈 | 词典 | 字典 | 拼音 | 谜语 | 拆字 | 造句 | 诗词上一句 | 诗词下一句 | 名字赏析 | 人物 | 其他 | 今日天气诗词 | 热门搜索 Copyright © 湘ICP备1701425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