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首页 《过襄城》 郾城辞罢过襄城,颍水嵩山刮眼明。

郾城辞罢过襄城,颍水嵩山刮眼明。

意思:郾城辞罢经过襄城,颖水嵩山刮眼睛明亮。

出自作者[唐]韩愈的《过襄城》

全文赏析

这首诗《郾城辞罢过襄城,颍水嵩山刮眼明。已去蔡州三百里,家人不用远来迎》是作者在郾城战役结束后,经过襄城时所写。诗中描绘了作者从郾城出发,经过襄城,颍水嵩山的风光都变得明亮起来,家人无需远道来迎接的情景。 首句“郾城辞罢过襄城”,简单明了地交代了作者在郾城的战斗任务、过程和行程。郾城是地名,襄城是作者经过的一个地方。 “颍水嵩山刮眼明”一句,运用了夸张的手法,生动地描绘出作者行进的速度之快,以至于颍水嵩山的风光都变得明亮起来。这里不仅有景色的变化,更有心情的愉悦,显示出作者的自信和豪情。 “已去蔡州三百里”进一步强调了行程的距离和时间的短暂,同时也暗示了战斗的胜利和任务的完成。 最后一句“家人不用远来迎”更是直接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自信。家人无需远道来迎接,意味着他已经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胜利和归来,无需他人的认可。这既表现了作者的自信,也流露出他对家人的关爱。 总的来说,这首诗通过简洁明了的叙述和生动的描绘,展现了作者的自信、豪情和关爱,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战斗胜利的自豪和对未来的信心。

相关句子

诗句原文
郾城辞罢过襄城,颍水嵩山刮眼明。
已去蔡州三百里,家人不用远来迎。
作者介绍 韩愈简介
韩愈(768年—824年12月25日),字退之。河南河阳(今河南省孟州市)人。自称“郡望昌黎”,世称“韩昌黎”、“昌黎先生”。唐代杰出的文学家、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政治家。

贞元八年(792年),韩愈登进士第,两任节度推官,累官监察御史。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,历都官员外郎、史馆修撰、中书舍人等职。元和十二年(817年),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,参与讨平“淮西之乱”。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。晚年官至吏部侍郎,人称“韩吏部”。长庆四年(824年),韩愈病逝,年五十七,追赠礼部尚书,谥号“文”,故称“韩文公”。元丰元年(1078年),追封昌黎伯,并从祀孔庙。

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,被后人尊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首,与柳宗元并称“韩柳”,有“文章巨公”和“百代文宗”之名。后人将其与柳宗元、欧阳修和苏轼合称“千古文章四大家”。他提出的“文道合一”、“气盛言宜”、“务去陈言”、“文从字顺”等散文的写作理论,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。著有《韩昌黎集》等。

关键词解释

  • 嵩山

    读音:sōng shān

    繁体字:嵩山

    英语:Songshan [one of China\'s five sacred mountains]

    意思:山名。在河南省·登封县北,为五岳之中岳。古称外方、太室

  • 眼明

    引用解释

    1.眼力好;看得清楚。 唐 白居易 《初除尚书郎脱刺史绯》诗:“头白喜抛黄草峡,眼明惊坼紫泥书。” 宋 陆游 《新辟小园》诗之二:“眼明身健残年足,饭软茶甘万事忘。”

    2.犹眼红。激怒的样子。 鲁迅 《故事新编·铸剑》:“仇人相见,本来格外眼明,况且是相逢狭路。”

    3.方言。羡慕。 韩起祥 《刘巧团圆》:“

名句 | 成语 | 杂谈 | 词典 | 字典 | 拼音 | 谜语 | 拆字 | 造句 | 诗词上一句 | 诗词下一句 | 名字赏析 | 人物 | 其他 | 今日天气诗词 | 热门搜索 Copyright © 湘ICP备1701425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