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首页 《雁》 知时避就物之难,千里萧萧振羽翰。

知时避就物之难,千里萧萧振羽翰。

意思:知道时避开就物的难,千里萧萧振羽翰。

出自作者[宋]张耒的《雁》

全文赏析

这首诗《知时避就物之难,千里萧萧振羽翰》是一首描绘大雁迁徙的诗,通过对大雁的生活习性和迁徙过程的描绘,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世界的敬畏和赞美。 首联“知时避就物之难,千里萧萧振羽翰”直接点明主题,大雁能够感知季节的变化,避开农忙时节,选择在秋天南飞,冬天北飞,这是大自然的规律,也是大雁生存的智慧。同时,大雁千里迢迢迁徙,振翅高飞,展示了它们坚韧不拔的精神。 颔联“水国稻收朝食乏,海天霜重夜飞寒”描绘了大雁迁徙途中的艰辛。在稻谷丰收的季节,大雁因为缺乏食物而感到困乏,而在寒冷的夜晚,大雁仍然坚持飞行,这体现了大雁的顽强和毅力。 颈联“烟云秋去南山暖,风日春归朔野宽”描绘了大雁迁徙的季节变化。在秋天的早晨,大雁向南飞去,因为南方的山间有暖和的气候;而在春天的早晨,大雁又向北飞回,因为北方的草原有更多的食物和适宜的气候。这体现了大雁的适应能力和生存智慧。 尾联“九万腾凌那可测,弋人矰缴漫多端”则是对大雁迁徙的高度赞美。大雁的迁徙路程九万余里,这是无法估量的,而人们用箭射杀它们的行为更是多端复杂。这表达了诗人对大雁的敬畏和赞美之情。 整首诗通过对大雁的描绘,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世界的敬畏和赞美之情。同时,也提醒人们要尊重自然、爱护动物,与自然和谐相处。

相关句子

诗句原文
知时避就物之难,千里萧萧振羽翰。
水国稻收朝食乏,海天霜重夜飞寒。
烟云秋去南山暖,风日春归朔野宽。
九万腾凌那可测,弋人矰缴漫多端。
作者介绍 张耒简介
张耒(1054~1114年),字文潜,号柯山,人称宛丘先生、张右史。生于北宋至和元年(1054年),殁于政和四年(1114年),享年六十一岁。

他是宋神宗熙宁进士,历任临淮主簿、著作郎、史馆检讨。哲宗绍圣初,以直龙阁知润州。宋徽宗初,召为太常少卿。苏门四学士之一。“苏门四学士”(秦观、黄庭坚、张耒、晁补之)中辞世最晚而受唐音影响最深的作家。诗学白居易、张籍,平易舒坦,不尚雕琢,但常失之粗疏草率;其词流传很少,语言香浓婉约,风格与柳永、秦观相近。代表作有《少年游》、《风流子》等。《少年游》写闺情离思,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,让人羡煞爱煞,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“浓得化不开”。著有《柯山集》、《宛邱集》。词有《柯山诗余》,赵万里辑本。后被指为元佑党人,数遭贬谪,晚居陈州。

关键词解释

  • 振羽

    读音:zhèn yǔ

    繁体字:振羽

    意思:
     1.鼓翅。
      ▶《诗•豳风•七月》:“五月斯螽动股,六月莎鸡振羽。”
      ▶毛传:“莎鸡羽成而振讯之。”
      ▶《宋史•乐志十三》:“矫矫长离,振羽来仪。

  • 千里

    读音:qiān lǐ

    繁体字:千裏

    英语:a thousand li; a long distance or a vast expanse

    意思:指路途遥远或面积广阔。
      ▶《左传•僖公三十二年

  • 萧萧

    读音:xiāo xiāo

    繁体字:蕭蕭

    短语:簌簌

    英语:rustle

    意思:(萧萧,萧萧)

     1.象声词。常形容马叫声、风雨声、流水声、草木摇落声、乐器声等。

  • 避就

    读音:bì jiù

    繁体字:避就

    意思:
     1.避开与趋就。
      ▶《庄子•盗跖》:“夫欲恶避就,固不待师,此人之性也。”
      ▶成玄英疏:“夫欲之则就,恶之则避,斯乃人物之常情,不待师教而后为之哉。”

  • 羽翰

    读音:yǔ hàn

    繁体字:羽翰

    意思:
     1.翅膀。
      ▶南朝·宋·鲍照《咏双燕》之一:“双燕戏云崖,羽翰始差池。”
      ▶唐·孟郊《出门行》之二:“参辰出没不相待,我欲横天无羽翰。”
      ▶明·张

名句 | 成语 | 杂谈 | 词典 | 字典 | 拼音 | 谜语 | 拆字 | 造句 | 诗词上一句 | 诗词下一句 | 名字赏析 | 人物 | 其他 | 今日天气诗词 | 热门搜索 Copyright © 湘ICP备1701425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