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首页 《通川感事》 马鸣路黑边麈满,巷哭堂深短烛寒。

马鸣路黑边麈满,巷哭堂深短烛寒。

意思:马鸣路黑边麈满,满街痛哭堂深短蜡烛寒。

出自作者[明]林俊的《通川感事》

全文赏析

这首诗是通过对一个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现象的描绘,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愤慨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。 首句“老销髀肉愧征鞍”中,“销髀肉”是一个典故,出自《三国志》中的典故刘备髀里肉生的故事,用来形容岁月流逝、壮志未酬的感慨。而“征鞍”则象征着远行的艰辛和生活的艰难。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年华老去、奔波在外的无奈和愧疚。 “目对人心日转难”则表达了诗人对社会风气日渐败坏的忧虑和无奈。人心不古,世风日下,这是诗人经常表达的感慨。 “尽索丁奇翻戊校,几烹丙穴侑辛盘”两句诗则是对社会黑暗面的具体描绘。其中,“丁奇”、“戊校”象征着权力与权力斗争,“丙穴”则象征着资源与财富,“侑辛盘”则象征着奢华的生活。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社会资源分配不公、贫富差距巨大、奢华风气盛行的愤慨。 “马鸣路黑边麈满,巷哭堂深短烛寒”两句诗则通过描绘黑暗、凄凉的环境,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愤慨之情。“路黑边麈满”象征着前途迷茫、社会黑暗,“巷哭堂深短烛寒”则暗示着生活的艰难和困苦。 最后,“惆怅乱阶谁首事,范阳无地葬衣冠”两句诗则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无奈和悲叹。“范阳”是历史上的地名,常常用来代指战乱和纷争。“葬衣冠”则象征着世道人心败坏、道德沦丧,人们无处安放自己的灵魂。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混乱、人心不古的无奈和悲叹。 整首诗通过对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现象的描绘,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愤慨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。语言质朴自然,情感真挚深沉,是诗人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。

相关句子

诗句原文
老销髀肉愧征鞍,目对人心日转难。
尽索丁奇翻戊校,几烹丙穴侑辛盘。
马鸣路黑边麈满,巷哭堂深短烛寒。
惆怅乱阶谁首事,范阳无地葬衣冠。
作者介绍 林俊简介
林俊(1452年-1527年),字待用,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兴化府莆田县(今福建省莆田市)人。明朝政治人物,成化戊戌进士,历仕四朝,嘉靖年间官至刑部尚书。

林俊以其耿直的性格和清廉的作风闻名于世。他不畏权贵,善于言谏,勇于维护正义,在历任官职期间多次挽救或助人脱罪,为民除害。他对儒家经典有深入的研究,能够真正理解儒学精髓,因此在治国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。此外,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,他的诗词、书法、篆刻等艺术作品都闻名于世。

明朝林俊是一位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华的政治家、文化名流和社会活动家。他在历任官职期间,始终保持清廉和耿直,不畏强权,勇于言论,维护正义,多次帮助民众脱罪,为民除害。在治国方面,他以儒家经典为基础,提出了很多独到见解,深受当时政府和民众的赞赏和尊重。

同时,林俊还是一位具有卓越才华的文学家和艺术家,他的诗词、书法、篆刻等文化作品,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,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。他的诗词清新脱俗、婉转动人,他的书法流畅自然、神韵独特,他的篆刻技艺高超、雕琢精美,都成为明代文化的瑰宝和传世之作。

因此,可以说,林俊是一位政治家、文化名流和社会活动家中的佼佼者,他的事迹和作品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值得我们铭记和敬仰。

关键词解释

名句 | 成语 | 杂谈 | 词典 | 字典 | 拼音 | 谜语 | 拆字 | 造句 | 诗词上一句 | 诗词下一句 | 名字赏析 | 人物 | 其他 | 今日天气诗词 | 热门搜索 Copyright © 湘ICP备1701425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