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首页 《游岩豅寺》 真人阴崖结茅屋,大千世界一粒粟,佛言芥子纳须弥,我亦来寻赞公宿。

真人阴崖结茅屋,大千世界一粒粟,佛言芥子纳须弥,我亦来寻赞公宿。

意思:真人阴崖结茅屋顶,大千世界一粒米,佛说芥子纳须弥山,我也来找赞公住宿。

出自作者[宋]陈天麟的《游岩豅寺》

全文赏析

这首诗《山疑梦裹槐安国,僧住壶公小隐正。门横一水与世隔,不知鱼鼓今几年。》是一首对山林隐居生活的赞美诗,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、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。 首句“山疑梦裹槐安国”形象地描绘了山间的神秘和梦幻感,如同梦中的槐安国。这句诗将山间的景象比作梦境,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的向往和神秘感。 “僧住壶公小隐正”则表达了诗人对僧人居住的隐秘之处的赞赏,壶公山是作者所处之地,也是隐居之所。 “门横一水与世隔”描绘了隐居之处与外界隔绝的景象,只有一条横流的小溪作为唯一的连接,表达了诗人对这种与世隔绝生活的喜爱。 “不知鱼鼓今几年”中的“鱼鼓”指的是僧人所敲的木鱼,诗人用“不知”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状态的悠然自得,以及对时间的淡漠感。 接下来的几句“真人阴崖结茅屋,大千世界一粒粟,佛言芥子纳须弥,我亦来寻赞公宿。”则进一步描绘了隐居之地的环境和诗人对佛教的理解。真人居住在阴暗的崖壁上,结茅屋为家,生活简朴。而佛教中“芥子纳须弥”的典故,则表达了空间和体积的相对性,体现了诗人对宇宙观的理解和感悟。诗人也表示自己会来这里与真人一起居住。 总的来说,这首诗通过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描绘,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、与世隔绝生活的向往和赞美,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佛教的理解和感悟。整首诗语言简练、意境深远,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。

相关句子

诗句原文
山疑梦裹槐安国,僧住壶公小隐正。
门横一水与世隔,不知鱼鼓今几年。
真人阴崖结茅屋,大千世界一粒粟,佛言芥子纳须弥,我亦来寻赞公宿。

关键词解释

  • 赞公

    读音:zàn gōng

    繁体字:贊公

    意思:(赞公,赞公)

     1.唐代僧人。曾与杜甫相过从。
      ▶唐·杜甫《别赞上人》诗:“赞公释门老,放逐来上国。”
      ▶宋·苏轼《雪斋》诗:“纷纷市人争夺中,谁

  • 结茅

    读音:jié máo

    繁体字:結茅

    意思:(结茅,结茅)
    亦作“结茆”。
     编茅为屋。谓建造简陋的屋舍。
      ▶南朝·宋·鲍照《观圃人艺植诗》:“抱锸垄上餐,结茅野中宿。”
      ▶宋·苏轼《新居》诗:“

  • 芥子

    读音:jiè zǐ

    繁体字:芥子

    英语:mustard seed

    意思:芥菜的种子。可榨油或制芥末。

    详细释义:1.芥菜的种子。
    2.佛教用语。佛典中常用

  • 真人

    读音:zhēn rén

    繁体字:真人

    英语:pure man

    意思:
     1.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。亦泛称“成仙”之人。
      ▶《庄子•大宗师》:“古之真人,其寝不梦,其觉无忧,其食

  • 阴崖

    读音:yīn yá

    繁体字:陰崖

    意思:(阴崖,阴崖)
    背阳的山崖。
      ▶汉·马融《长笛赋》:“惟籦笼之奇生兮,于终南之阴崖。”
      ▶唐·韦应物《怀琅邪深标二释子》诗:“白雪埋大壑,阴崖滴夜泉。”

名句 | 成语 | 杂谈 | 词典 | 字典 | 拼音 | 谜语 | 拆字 | 造句 | 诗词上一句 | 诗词下一句 | 名字赏析 | 人物 | 其他 | 今日天气诗词 | 热门搜索 Copyright © 湘ICP备1701425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