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用解释 1.谓出处相同。《老子》:“两者同出,异名同胃(谓)。” 王弼 注:“同出者,同出於玄也。” 清 纪昀 《阅微草堂笔记·如是我闻二》:“然此与 李庆子 遇狐叟事,大旨相类,不应俗人雅魅,迭见一时,又同出於 山 左。” 2.谓同父所生。《国语·晋语四》:“同出九人,唯 重耳 在。” 韦昭 注:“同出,同生。” |
引用解释 1.世人之心。 汉 蔡邕 《文范先生陈仲弓铭》:“夫其仁爱温柔,足以孕育羣生……正身体化,足以陶冶世心。” 2.尘心;名利之心。 明 文徵明 《金陵客楼》诗:“最是世心忘不得,满头尘上説功名。” 读音:shì xīn |
读音: 繁体字:漸悟 英语:A Buddhism term for one who makes up his mind in a quiet mood 意思:(渐悟,渐悟) |
读音: 繁体字:真如 英语:thusness 意思:佛教语。梵文Tathatā或Bhūtatathatā的意译。谓永恒存在的实体、实性,亦即宇宙万有的本体。与实相、法界等同义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