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望恨不相遇,倚桥临水谁家住。
意思:相对恨不相逢,紧靠桥临水谁家住。
出自作者[宋]张先的《惜双双 溪桥寄意》
全文赏析
此词通过描写登高望远的境界,抒写了词人执著追求的情怀和绵绵无尽的愁思。全词韵致高远,别具一格。
起笔写登高望远。“城上层楼”。极写登临之高;“天边路”。极写眺望之远。将纵目所及的高天阔地全部纳入词境。“残照”二句,承“天边”而来。地平线上,夕阳西下。芳草绿树的平原业已沉入落照的余晖里。残照将词境染上了一层哀感的色调。”春暮”,更是宝贵时光逝去而一切美好愿望落空的象征。所以这平芜残照的境象,已强烈地暗示了词人的哀伤。写景蓄势既足,抒情便深厚有力。“伤远更惜春暮”,点出作意。“远”,既可指空间距离之遥,也可指时间隔别之久。久别不得团聚,而大好春光更已迟暮。伤心人悲苦萦怀,不可解脱,直至斜日西沉,还伫立在高高的城楼之上。“暝色人高楼,有人楼上愁”。此情将随夜色渐浓而愈深重,自在不言之中。
过片紧紧衔接,进一层点明所伤之事。梦与云,常用以象征男女爱情,这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传统。往日的欢爱,如幻、如电,如前尘、昨梦,早已日复一日地远逝了;旧日的情人,如天空的彩云,随风飘荡,不知东西。这一句,透露出有个爱情断绝的不幸故事,也暗示了它当初的美好。回顾上片所言“伤远”,就可以知道所悲伤的并非寻常的离别,而是爱情的断绝。“无计”一句,写自己尽管一往情深,无法忘怀,却不可能向旧日情人传诉相思了。词境至此,似乎山穷水尽,然而结笔二句却平地卷起一场波澜。“相望恨不相遇”,原来归云未去天边,情人就在不远。再反观上片所言“伤远”,也就可以明白:远,并不是指分手后空间距离上的遥远,而是指时间距离上的久远。而且“咫尺天涯”之感也可加深“一日三秋”之恨。结句“倚桥临水谁家住。”原来她家就近在那溪桥边的岸上。可以相望,却不可以相会。无法重寻旧好的隐痛深哀与始终不能忘情的悠悠希冀,皆见于言外。词题“溪桥寄意”,意即在此。
这首词的结构艺术可以说是别开生面。全词的意脉相通,一般多着意安排歇拍和过变;此词却施于两片的结句,让“有人”和“谁家”遥遥联系起来。意境创造也不同凡响。开头写登高望远,给读者造成一一种人已远离的错觉,结尾才点出其人尚近在眼前。这样写并不只是由于艺术上的追求,更重要的还是为了表现的需要。登高望远的境界,最能表现人物执著追求的心灵和绵绵无尽的愁恨。意境的高远,又往往产生韵致高远的效果。
相关句子
-
临水人家住。-- 出自《惜分飞·雨过残阳明远树》作者:[宋]袁去华
- 临水幽香缥缈。-- 出自《谒金门·春太早》作者:[宋]朱雍
- 登山临水。-- 出自《喜迁莺 词综卷二十六案花草粹编卷十一,依》作者:[元]王特起
- 临水整乌纱。-- 出自《浪淘沙·岸柳可藏鸦》作者:[宋]吴琚
- 宛然临水开时。-- 出自《清平乐 李仁山槛中蟠桃梅 案此下原附李杜山》作者:[元]白朴
- 临水驿。-- 出自《相思引 送范殿临赴黄岗》作者:[宋]贺铸
- 临水驿。-- 出自《相思引 送范殿临赴黄岗》作者:[宋]贺铸
- 此时临水叹。-- 出自《秋日游昆明池诗》作者:[隋]江总
- 山临水。-- 出自《摸鱼儿·甚山灵》作者:[宋]张继先
- 临水窗儿。-- 出自《南乡子·临水窗儿》作者:[宋]向滈
- 看花临水。-- 出自《上林春/一落萦》作者:[宋]晁端礼
- 相望式遄。-- 出自《答中书诗》作者:[南北朝]谢灵运
- 相望山河近。-- 出自《敬酬杨仆射山斋独坐诗》作者:[南北朝]薛道衡
- 相望踌蹰。-- 出自《浪淘沙 钱南金疾作代简问讯》作者:[元]邵亨贞
- 相望空依依。-- 出自《巫山高》作者:[南北朝]范云
- 相望踌蹰。-- 出自《浪淘沙 钱南金疾作代简问讯》作者:[元]邵亨贞
- 相望知几许。-- 出自《扫花游/扫地游》作者:[宋]杨无咎
- 南北相望。-- 出自《减字木兰花·华胥月色》作者:[宋]陈瓘
- 相亲相望。-- 出自《清平乐 次前韵》作者:[元]刘敏中
- 人物镇相望。-- 出自《朝中措·郧城清胜压湖湘》作者:[宋]周颉
- 相望吴楚。-- 出自《清平乐·相望吴楚》作者:[宋]刘一止
- 家住西秦。-- 出自《山亭柳·家住西秦》作者:[宋]晏殊
- 莫愁家住溪边。-- 出自《清平乐·莲开欲遍》作者:[宋]晏几道
- 家住三山岛。-- 出自《醉花阴·黄花谩说年年好》作者:[宋]辛弃疾
- 家住百花桥。-- 出自《菩萨蛮·当时学舞钧天部》作者:[宋]毛滂
- 家住五陵溪。-- 出自《武陵春·一叶梧桐窗外落》作者:[元]侯善渊
- 家住沧洲。-- 出自《诉衷情·渚莲香贮一房秋》作者:[宋]仇远
- 家住峨山趾。-- 出自《贺新郎·家住峨山趾》作者:[宋]魏了翁
- 倾觞恨不深,立马恨不迟。-- 出自《再送正仲》作者:[宋]梅尧臣
- 恨不相逢早。-- 出自《菩萨蛮·山光冷浸清溪底》作者:[宋]曾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