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首页 《九月二十日微雪,怀子由弟二首》 未成报国惭书剑,岂不怀归畏友朋。

未成报国惭书剑,岂不怀归畏友朋。

意思:未成报国惭愧书剑,难道不想回家怕朋友。

出自作者[宋]苏轼的《九月二十日微雪,怀子由弟二首》

全文赏析

这首诗《江上同舟诗满箧,郑西分马涕垂膺。未成报国惭书剑,岂不怀归畏友朋。官舍度秋惊岁晚,寺楼见雪与谁登。遥知读易东窗下,车马敲门定不应》是作者在旅途中与朋友一同乘船而行时所作,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。 首联“江上同舟诗满箧,郑西分马涕垂膺”描绘了作者与朋友一同乘船而行,共同创作了许多诗篇,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。同时,也暗示了作者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。 颔联“未成报国惭书剑,岂不怀归畏友朋”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迷茫。他感到自己未能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而感到惭愧,同时也害怕回到家乡后受到朋友的责备。这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挣扎。 颈联“官舍度秋惊岁晚,寺楼见雪与谁登”描绘了作者在官舍中度过秋天,感到岁晚无成,同时也描绘了在寺庙中看到雪景的场景,但作者却无法登楼欣赏,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奈。 尾联“遥知读易东窗下,车马敲门定不应”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之情,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奈。他知道朋友会在东窗下读易,但如果有敲门声,他也不会应答。这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无助。 整首诗情感真挚,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,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挣扎和矛盾。通过这首诗,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追求,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无助。

相关句子

诗句原文
江上同舟诗满箧,郑西分马涕垂膺。
未成报国惭书剑,岂不怀归畏友朋。
官舍度秋惊岁晚,寺楼见雪与谁登。
遥知读易东窗下,车马敲门定不应。
作者介绍 苏轼简介
苏轼(1037年1月8日—1101年8月24日),字子瞻,又字和仲,号铁冠道人、东坡居士,世称苏东坡、苏仙。汉族,眉州眉山(今属四川省眉山市)人,祖籍河北栾城,北宋文学家、书法家、画家。

嘉祐二年(1057年),苏轼进士及第。宋神宗时曾在凤翔、杭州、密州、徐州、湖州等地任职。元丰三年(1080年),因“乌台诗案”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。宋哲宗即位后,曾任翰林学士、侍读学士、礼部尚书等职,并出知杭州、颍州、扬州、定州等地,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、儋州。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,途中于常州病逝。宋高宗时追赠太师,谥号“文忠”。

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,在诗、词、散文、书、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。其文纵横恣肆;其诗题材广阔,清新豪健,善用夸张比喻,独具风格,与黄庭坚并称“苏黄”;其词开豪放一派,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,并称“苏辛”;其散文著述宏富,豪放自如,与欧阳修并称“欧苏”,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。苏轼亦善书,为“宋四家”之一;工于画,尤擅墨竹、怪石、枯木等。有《东坡七集》、《东坡易传》、《东坡乐府》等传世。

关键词解释

  • 书剑

    引用解释

    1.书和剑。 唐 许浑 《别刘秀才》诗:“三献无功玉有瑕,更携书剑客天涯。” 唐 温庭筠 《过陈琳墓》诗:“莫过临风倍惆悵,欲将书剑学从军。” 金 马定国 《清平道中》诗:“今日清明过寒食,又将书剑客他乡。” 张素 《沪宁道中》诗:“万里归来傲白鷳,随身书剑更萧闲。”

    2.学书学剑。谓学文学武。 唐 孟浩然 《自洛之越》

  • 友朋

    读音:yǒu péng

    繁体字:友朋

    意思:朋友。
      ▶《左传•庄公二十二年》:“翘翘车乘,招我以弓,岂不欲往,畏我友朋。”
      ▶晋·陆机《輓歌诗》之一:“周亲咸奔凑,友朋自远来。”
      ▶明·袁宏道《忆弟

  • 报国

    读音:bào guó

    繁体字:報國

    英语:dedicate oneself to the service of one\'s country

    意思:(报国,报国)
    为国家效力尽忠。
      ▶

  • 不怀

    读音:bù huái

    繁体字:不懷

    意思:(不怀,不怀)

     1.不安。
      ▶《书•盘庚中》:“殷降大虐,先王不怀。厥攸作,视民利用迁。”
     
     2.不爱。
      ▶《管子•八观》:“豪

名句 | 成语 | 杂谈 | 词典 | 字典 | 拼音 | 谜语 | 拆字 | 造句 | 诗词上一句 | 诗词下一句 | 名字赏析 | 人物 | 其他 | 今日天气诗词 | 热门搜索 Copyright © 湘ICP备1701425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