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首页 《听诗叟》 底事听诗听不清,此翁耳壳欠分明。

底事听诗听不清,此翁耳壳欠分明。

意思:底事听诗听不清,这老头了壳欠分明。

出自作者[清]袁枚的《听诗叟》

全文赏析

这首诗的主题是听不清老翁的耳朵,却要像谢朓那样颂诗。 首句“底事听诗听不清,此翁耳壳欠分明”,诗人以疑问的语气开始,表达了对老翁耳朵听力不佳的关切和疑惑。这里的“底事”是文言词语,意为“什么原因”,“欠分明”则表达了听力不佳的程度。诗人通过这一句,将他对老翁的关心和疑惑巧妙地融合在一起,形成了一种亲切而关切的氛围。 “拟携谢朓惊人句,来向青天颂数声”,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想要携带着谢朓的惊人诗句,向青天高歌数声的愿望。这里,诗人将老翁与谢朓相提并论,表达了对老翁的敬意和赞美之情。同时,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想要通过诗歌来赞美老翁的精神和品格,展现出一种崇高的敬意和赞美之情。 整首诗通过描绘老翁听力不佳却仍然热爱诗歌的精神,表达了诗人对老翁的敬仰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。同时,诗人也通过自己的诗歌来赞美老翁的精神和品格,展现出一种崇高的敬意和赞美之情。整首诗语言优美,情感真挚,是一首充满敬意和赞美之情的佳作。

相关句子

诗句原文
底事听诗听不清,此翁耳壳欠分明。
拟携谢朓惊人句,来向青天颂数声。
作者介绍 孟郊简介
袁枚(1716年3月25日-1798年1月3日),字子才,号简斋,晚年自号仓山居士、随园主人、随园老人。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,祖籍浙江慈溪。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、散文家、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。

乾隆四年(1739年)进士,授翰林院庶吉士。乾隆七年(1742)外调江苏,先后于,历任溧水、江宁、江浦、沭阳任县令七年,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名声,奈仕途不顺,无意吏禄;乾隆十四年(1749)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,吟咏其中,广收诗弟子,女弟子尤众。嘉庆二年(1797),袁枚去世,享年82岁,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,世称“随园先生”。

袁枚倡导“性灵说”,与赵翼、蒋士铨合称为“乾嘉三大家”(或江右三大家),又与赵翼、张问陶并称“性灵派三大家”,为“清代骈文八大家”之一。文笔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,时称“南袁北纪”。主要传世的著作有《小仓山房文集》、《随园诗话》及《补遗》,《随园食单》、《子不语》、《续子不语》等。散文代表作《祭妹文》,哀婉真挚,流传久远,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《祭十二郎文》并提。

关键词解释

  • 分明

    读音:fēn míng

    繁体字:分明

    短语:澄 冥 历历 旁观者清 一清二楚 清 白纸黑字

    英语:clearly demarcated

    意思:
     1.明确;清

  • 底事

    读音:dǐ shì

    繁体字:底事

    意思:
     1.何事。
      ▶唐·刘肃《大唐新语•酷忍》:“天子富有四海,立皇后有何不可,关汝诸人底事,而生异议!”宋·张元干《贺新郎•送胡邦衡侍制赴新州》词:“底事崑崙倾砥柱,九地黄流

名句 | 成语 | 杂谈 | 词典 | 字典 | 拼音 | 谜语 | 拆字 | 造句 | 诗词上一句 | 诗词下一句 | 名字赏析 | 人物 | 其他 | 今日天气诗词 | 热门搜索 Copyright © 湘ICP备1701425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