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首页 《春游乐》 薄暮不同归,留情此芳甸。

薄暮不同归,留情此芳甸。

意思:傍晚不一致,留意这芳甸。

出自作者[唐]李端的《春游乐》

全文赏析

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,描绘了游童、倡女欢游的情景,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 首句“游童苏合弹,倡女蒲葵扇。”描绘了游童手持名贵的苏合弹香料,倡女则手执蒲葵扇。这里通过物品的贵重和使用的对象,暗示了游童倡女生活的高贵和优游。苏合弹香料是古代贵族才能享用的物品,而蒲葵扇则是普通百姓家的用品,两者结合,更显出游童倡女的身份特殊。 “初日映城时,相思忽相见。”描绘了太阳初升,阳光洒满城市,游童倡女在阳光下偶然相遇的情景。这里的“相思”二字,暗示了他们可能并非初次相遇,而是久别重逢,增添了诗的韵味。 “褰裳蹋路草,理鬓回花面。”描绘了游童倡女携手同游,褰裳踏草的情景,表现出他们的青春活力。理鬓、回花面等动作,则描绘出他们的细致和优雅,展现了他们的生活品质。 “薄暮不同归,留情此芳甸。”描绘了薄暮时分,游童倡女未一同归去,留恋于花草丛生的地方。这里的“留情此芳甸”表达了他们留恋于美好时光的情感,也暗示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。 整首诗通过对游童倡女欢游情景的描绘,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诗中通过对物品、动作、情感的细腻描绘,展现了游童倡女的高贵优雅的生活品质,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赞美之情。同时,诗中还通过游童倡女的欢游情景,表达了对自由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。整首诗语言优美,意境深远,是一首优秀的古诗。

相关句子

诗句原文
游童苏合弹,倡女蒲葵扇。
初日映城时,相思忽相见。
褰裳蹋路草,理鬓回花面。
薄暮不同归,留情此芳甸。
作者介绍 郁达夫简介
李端(737—784),字正已,赵州(今河北赵县)人,唐代诗人。少居庐山,师事诗僧皎然。大历五年进士。曾任秘书省校书郎、杭州司马。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,自号衡岳幽人。今存《李端诗集》三卷。其诗多为应酬之作,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,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,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,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。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。今存《李端诗集》三卷。其子李虞仲,官至兵部侍郎。

关键词解释

  • 薄暮

    读音:bó mù

    繁体字:薄暮

    短语:暮 夕 垂暮

    英语:twilight

    意思:
     1.傍晚,太阳快落山的时候。
      ▶《楚辞•天问》:“薄暮雷电,归何忧?

  • 同归

    读音:tóng guī

    繁体字:衕歸

    英语:reach the same goal

    意思:(同归,同归)

     1.同样趋向。
      ▶《书•蔡仲之命》:“为善不同,同归于治,为恶不同

  • 留情

    读音:liú qíng

    繁体字:留情

    短语:宽容 姑息 开恩 宽饶 饶 恕 饶命 手下留情

    英语:show mercy

    意思:
     1.留心;留意。

  • 不同

    读音:bù tóng

    繁体字:不衕

    短语:莫衷一是 二 言人人殊 殊 各别 差 见仁见智 不可同日而语 歧 异

    英语:different

    意思:
     1.

  • 芳甸

    读音:fāng diàn

    繁体字:芳甸

    意思:芳草丰茂的原野。
      ▶南朝·齐·谢朓《晚登三山还望京邑》诗:“喧鸟覆春洲,杂英满芳甸。”
      ▶唐·张若虚《春江花月夜》诗之二:“江流宛转遶芳甸,月照花林皆似霰。”

名句 | 成语 | 杂谈 | 词典 | 字典 | 拼音 | 谜语 | 拆字 | 造句 | 诗词上一句 | 诗词下一句 | 名字赏析 | 人物 | 其他 | 今日天气诗词 | 热门搜索 Copyright © 湘ICP备1701425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