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首页 《春雪》 寒燠苟反常,物生皆夭阏。

寒燠苟反常,物生皆夭阏。

意思:冷热如果反常,万物生长都夭亡。

出自作者[唐]白居易的《春雪》

全文赏析

这首诗《元和岁在卯,六年春二月》是一首对自然景象的描绘,特别是对冬天的雪景进行了生动的描述。诗中通过对二月寒食节时的雪景的描绘,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思考。 首句“元和岁在卯,六年春二月”,交代了诗作的背景和时间,即元和年间,岁在卯年,第六年的二月。 “月晦寒食天,天阴夜飞雪”,晦日是农历月末,寒食节是清明前一天,正值寒食节期间,阴天夜晚却突然飞起了大雪。这两句为全诗定下了基调,奠定了情感。 “连宵复竟日,浩浩殊未歇。大似落鹅毛,密如飘玉屑”这几句是对雪势的进一步描绘,从夜到日,鹅毛大雪一直未停,雪花密集,如飘玉屑。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,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寒冷而壮美的雪世界。 “寒销春茫苍,气变风凛冽。上林草尽没,曲江水复结”这几句描绘了雪后景象的变化,随着寒气的消退,春天的气息开始显现,江水再次凝结。这种季节的转换,也暗示了社会环境的变迁或者人物的命运变化。 “红乾杏花死,绿冻杨枝折”,杏花在干枯凋谢,杨柳在寒冷中枝折花落。这里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,也暗含了对社会现象的隐喻或者象征。 “所怜物性伤,非惜年芳绝”,作者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并非无动于衷,而是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关怀和同情。 “上天有时令,四序平分别”,作者认为上天有它的规律和秩序,四季变化各有其时令。这是对自然规律的认可和尊重。 “我观圣人意,鲁史有其说”,这里的“圣人”可能是指当时的统治者或者作者所尊崇的人。“鲁史”指的是《春秋》,其中记载了自然灾害和社会变故。作者认为统治者应该借鉴历史,以防止灾祸的发生。 总的来说,这首诗通过对二月寒食节时的雪景的描绘,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思考。同时,也通过季节的转换、物候的变化等描绘,暗示了社会环境的变迁或者人物的命运变化。最后,作者通过对自然规律的认可和尊重以及对统治者的建议,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关怀和尊重。整首诗语言优美、生动、形象,富有感染力。

相关句子

诗句原文
元和岁在卯,六年春二月。
月晦寒食天,天阴夜飞雪。
连宵复竟日,浩浩殊未歇。
大似落鹅毛,密如飘玉屑。
寒销春茫苍,气变风凛冽。
上林草尽没,曲江水复结。
红乾杏花死,绿冻杨枝折。
所怜物性伤,非惜年芳绝。
上天有时令,四序平分别。
寒燠苟反常,物生皆夭阏。
我观圣人意,鲁史有其说。
或记水不冰,或书霜不杀。
上将儆政教,下以防灾孽。
兹雪
作者介绍 白居易简介
白居易(772年-846年)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又号醉吟先生,祖籍太原,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,生于河南新郑。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唐代三大诗人之一。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,世称“元白”,与刘禹锡并称“刘白”。

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,形式多样,语言平易通俗,有“诗魔”和“诗王”之称。官至翰林学士、左赞善大夫。公元846年,白居易在洛阳逝世,葬于香山。有《白氏长庆集》传世,代表诗作有《长恨歌》、《卖炭翁》、《琵琶行》等。

关键词解释

  • 反常

    读音:fǎn cháng

    繁体字:反常

    短语:不对 邪 尴尬 颠三倒四 诡 乖戾 怪 错乱 不规则 歇斯底里

    英语:(adj) unusual; not normal

  • 寒燠

    读音:hán yù

    繁体字:寒燠

    意思:
     1.冷热。
      ▶《汉书•天文志》:“故日进为暑,退为寒。若日之南北失节,晷过而长为常寒,退而短为常燠。此寒燠之表也,故曰为寒暑。”
      ▶《汉书•五行志下之上》:“

  • 常物

    读音:cháng wù

    繁体字:常物

    意思:
     1.长久存在之物;固定不变之物。
      ▶晋·葛洪《抱朴子•自叙》:“且荣位势力,譬如寄客,既非常物,又其去,不可得留也。”
      ▶《清史稿•礼志十》:“凡贡物各将

  • 夭阏

    读音:yāo è

    繁体字:夭閼

    英语:die young

    意思:(夭阏,夭阏)
    亦作“夭遏”。
     
     1.摧折,遏止。
      ▶《庄子•逍遥游》:“﹝大鹏﹞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

名句 | 成语 | 杂谈 | 词典 | 字典 | 拼音 | 谜语 | 拆字 | 造句 | 诗词上一句 | 诗词下一句 | 名字赏析 | 人物 | 其他 | 今日天气诗词 | 热门搜索 Copyright © 湘ICP备1701425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