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首页 《豆粥》 干戈未解身如寄,声色相缠心已醉。

干戈未解身如寄,声色相缠心已醉。

意思:战争还没有解身如寄,声色相缠心已经醉了。

出自作者[宋]苏轼的《豆粥》

全文赏析

这首诗描绘了几个不同的场景,通过对比富贵与贫穷、奢华与朴素的生活,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。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: 首段“君不见滹沱流澌车折轴,公孙仓皇奉豆粥。湿薪破灶自燎衣,饥寒顿解刘文叔。”描绘了一个困苦的场景,公孙慌忙地煮豆粥,用湿薪破灶烤衣,解决了刘文叔的饥寒交迫。这个场景充满了艰辛和困苦,但也展现了人们在困境中的坚韧和互助。 接下来,“又不见金谷敲冰草木春,帐下烹煎皆美人。萍齑豆粥不传法,咄嗟而办石季伦。”这个场景与前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,描绘了豪华奢侈的生活,帐篷里有美人烹煎美食,石季伦享用着精美的萍齑豆粥。这种奢华的生活虽然让人羡慕,但也显露出浮华和奢侈的一面。 “干戈未解身如寄,声色相缠心已醉。身心颠倒自不知,更识人间有真味。”在这一部分,作者表达了战争和奢华生活对人们身心的摧残,使人们失去了对真正的人生价值的认识。 最后,“岂如江头千顷雪色芦,茅檐出没晨烟孤。地碓舂秔光似玉,沙瓶煮豆软如酥。我老此身无着处,卖书来问东家住。卧听鸡鸣粥熟时,蓬头曳履君家去。”这部分描绘了朴素而自然的生活景象,江边的雪景和茅檐的晨烟,地碓舂出的秔米像玉一样光亮,沙瓶煮的豆子软糯可口。作者表达了自己对这种朴素生活的向往,卖书来到东家住宿,早晨听着鸡鸣,粥熟了,蓬头曳履地去吃饭。这种生活虽然简单,但却充满了真实和宁静。 整首诗通过对比不同的生活场景,展现了人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。同时,作者也表达了对朴素、真实生活的向往和对奢华、浮华生活的反思。

相关句子

诗句原文
君不见滹沱流澌车折轴,公孙仓皇奉豆粥。
湿薪破灶自燎衣,饥寒顿解刘文叔。
又不见金谷敲冰草木春,帐下烹煎皆美人。
萍齑豆粥不传法,咄嗟而办石季伦。
干戈未解身如寄,声色相缠心已醉。
身心颠倒自不知,更识人间有真味。
岂如江头千顷雪色芦,茅檐出没晨烟孤。
地碓舂秔光似玉,沙瓶煮豆软如酥。
我老此身无着处,卖书来问东家住。
卧听鸡鸣粥熟时,蓬头曳履君家去。
作者介绍 苏轼简介
苏轼(1037年1月8日—1101年8月24日),字子瞻,又字和仲,号铁冠道人、东坡居士,世称苏东坡、苏仙。汉族,眉州眉山(今属四川省眉山市)人,祖籍河北栾城,北宋文学家、书法家、画家。

嘉祐二年(1057年),苏轼进士及第。宋神宗时曾在凤翔、杭州、密州、徐州、湖州等地任职。元丰三年(1080年),因“乌台诗案”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。宋哲宗即位后,曾任翰林学士、侍读学士、礼部尚书等职,并出知杭州、颍州、扬州、定州等地,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、儋州。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,途中于常州病逝。宋高宗时追赠太师,谥号“文忠”。

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,在诗、词、散文、书、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。其文纵横恣肆;其诗题材广阔,清新豪健,善用夸张比喻,独具风格,与黄庭坚并称“苏黄”;其词开豪放一派,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,并称“苏辛”;其散文著述宏富,豪放自如,与欧阳修并称“欧苏”,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。苏轼亦善书,为“宋四家”之一;工于画,尤擅墨竹、怪石、枯木等。有《东坡七集》、《东坡易传》、《东坡乐府》等传世。

关键词解释

  • 干戈

    读音:gān gē

    繁体字:乾戈

    短语:乱 仗 烽火 战祸 战乱 战火 战 战事 烽烟 烟尘 刀兵

    英语:arms

    意思:
     1.干和戈是古代常用武器

  • 声色

    解释

    声色 shēngsè

    (1) [voice and countenance]∶说话时的语气和脸色

    声色俱厉

    (2) [woman and song]∶指歌舞和女色

    耳目欲极声色之好,口欲穷刍豢之味。——

  • 寄声

    读音:jì shēng

    繁体字:寄聲

    意思:(寄声,寄声)
    托人传话。
      ▶《汉书•赵广汉传》:“界上亭长寄声谢我,何以不为致问?”晋·陶潜《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》诗:“司田眷有秋,寄声与我谐。”
      ▶

  • 色相

    读音:sè xiàng

    繁体字:色相

    英语:hue of color

    意思:
     1.亦作“色象”。佛教语。指万物的形貌。
      ▶《涅槃经•德王品四》:“﹝菩萨﹞示现一色,一切众生各各皆见种

名句 | 成语 | 杂谈 | 词典 | 字典 | 拼音 | 谜语 | 拆字 | 造句 | 诗词上一句 | 诗词下一句 | 名字赏析 | 人物 | 其他 | 今日天气诗词 | 热门搜索 Copyright © 湘ICP备1701425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