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首页 《离夜二首》 曾与五陵子,休装孤剑花。

曾与五陵子,休装孤剑花。

意思:曾与五陵子,休装我剑花。

出自作者[唐]马戴的《离夜二首》

全文赏析

这是一首描绘诗人行军途中的所见所感,表达了诗人对边疆生活的感慨和思乡之情的诗。 首联“东征辽水迥,北近单于台。”描绘了诗人行军的方向和所处的环境,辽水指辽河,单于台指匈奴单于的王庭所在地,这里暗示了诗人身处边疆之地。这两句诗描绘了辽远辽阔的边疆景象,同时也暗示了诗人面临的艰难险阻。 颔联“戎衣挂宝剑,玉箸衔金杯。”则描绘了诗人的形象和行军状态,他身着戎装,挂着宝剑,手握玉箸衔金杯,表现出他的英勇和豪迈。这两句诗也表达了诗人对边疆生活的热爱和自豪感。 颈联“红烛暗将灭,翠蛾终不开。”描绘了夜晚的景象,红烛即将熄灭,美人的蛾眉紧锁,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。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思乡之情。 接下来的两联“凝夜照离色,恐闻啼晚鸦。前年营雁塞,明月戍龙沙。”则描绘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担忧。他担心夜晚的寂静会听到晚鸦的啼叫,暗示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担忧。同时他也回忆起过去在雁塞(即雁门关)的明月下戍守龙沙(即沙漠)的情景,表达了对边疆生活的感慨和思乡之情。 最后一联“曾与五陵子,休装孤剑花。”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决心。他曾经和五陵少年一起,不再装作孤独的剑客,暗示了他已经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士,准备迎接未来的挑战。 整首诗通过描绘边疆生活和思乡之情,表达了诗人的豪迈和坚韧,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的柔情和思乡之情。整首诗语言简练,情感真挚,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。

相关句子

诗句原文
东征辽水迥,北近单于台。
戎衣挂宝剑,玉箸衔金杯。
红烛暗将灭,翠蛾终不开。
凝夜照离色,恐闻啼晚鸦。
前年营雁塞,明月戍龙沙。
曾与五陵子,休装孤剑花。
作者介绍 汪精卫简介
马戴(799—869),字虞臣,唐定州曲阳(今河北省曲阳县,一说江苏省东海县或陕西省华县)人。晚唐时期著名诗人。

关键词解释

  • 五陵

    读音:wǔ líng

    繁体字:五陵

    英语:the five mausoleum of emperor in Han dynasty

    意思:
     1.长陵、安陵、阳陵、茂陵、平陵五县的合称。均在渭水北

  • 孤剑

    读音:gū jiàn

    繁体字:孤劍

    意思:(孤剑,孤剑)
    一把剑。亦借指单独的武士。
      ▶唐·陈子昂《东征答朝臣相送》诗:“孤剑将何託,长谣塞上风。”
      ▶唐·吕温《凌烟阁勛臣并序》:“疋马孤剑,为王前驱。

  • 装孤

    读音:zhuāng gū

    繁体字:裝孤

    意思:(装孤,装孤)
    宋杂剧、金院本中扮演官员的角色。
      ▶宋·吴自牧《梦粱录•妓乐》:“且谓杂剧中末泥为长,每一场四人或五人……或添一人,名曰‘装孤’。”
      ▶《水

  • 剑花

    读音:jiàn huā

    繁体字:劍花

    意思:(剑花,剑花)
    亦作“剑华”。
     剑的光芒。
      ▶唐·李白《胡无人行》:“流星白羽腰间插,剑花秋莲光出匣。”
      ▶唐·顾况《从军行》:“长弓挽满月,剑华霜

名句 | 成语 | 杂谈 | 词典 | 字典 | 拼音 | 谜语 | 拆字 | 造句 | 诗词上一句 | 诗词下一句 | 名字赏析 | 人物 | 其他 | 今日天气诗词 | 热门搜索 Copyright © 湘ICP备1701425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