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首页 《龙女祠后塘自生荷花数权与史诚之更相酬和》 空有棹歌人不见,晚风一曲去悠悠。

空有棹歌人不见,晚风一曲去悠悠。

意思:空有棹歌人不见,晚上风一弯曲距悠悠。

出自作者[宋]司马光的《龙女祠后塘自生荷花数权与史诚之更相酬和》

全文赏析

这是一首描绘湖边秋景的诗。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,描绘了一幅平湖漠漠、芰荷茂盛,芳春不胜秋的美景,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。 首句“平湖漠漠芰荷稠”描绘了湖面的广阔和芰荷的茂盛,用“漠漠”形容湖面的广阔无垠,用“稠”形容芰荷的密集茂盛,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。 第二句“水国芳春不胜秋”则表达了芳春难以承受秋天的感慨,通过对比春天和秋天,突出了秋天的清新和美丽。 第三句“空有棹歌人不见”中的“空有”表达了歌声悠扬但无人欣赏的遗憾,进一步突出了秋天的寂静和落寞。 最后一句“晚风一曲去悠悠”则通过晚风和悠扬的曲调,传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感慨,让读者感受到秋天的宁静和深远。 整首诗意境深远,用语生动,通过对平湖漠漠、芰荷茂盛、芳春不胜秋等景象的描绘,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感慨和赞美,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和心灵震撼。

相关句子

诗句原文
平湖漠漠芰荷稠,水国芳春不胜秋。
空有棹歌人不见,晚风一曲去悠悠。
作者介绍 司马光简介
司马光(1019年11月17日-1086年10月11日),字君实,号迂叟。汉族。陕州夏县(今山西夏县)涑水乡人,世称涑水先生。北宋政治家、史学家、文学家。

宋仁宗宝元元年(1038年),司马光登进士第,累进龙图阁直学士。宋神宗时,因反对王安石变法,离开朝廷十五年,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《资治通鉴》。历仕仁宗、英宗、神宗、哲宗四朝,卒赠太师、温国公,谥文正,为人温良谦恭、刚正不阿;做事用功刻苦、勤奋。以“日力不足,继之以夜”自诩,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,历来受人景仰。

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,主要《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》、《稽古录》、《涑水记闻》、《潜虚》等。

关键词解释

  • 歌人

    读音:gē rén

    繁体字:歌人

    意思:歌唱者。
      ▶《梁书•羊侃传》:“敕赉歌人王娥儿,东宫亦赉歌者屈偶之,并妙尽奇曲,一时无对。”
      ▶唐·李廓《长安少年行》:“歌人踏日起,语燕卷帘飞。”
      ▶鲁迅《

  • 悠悠

    读音:yōu yōu

    繁体字:悠悠

    短语:缓慢 迟缓 慢条斯理 冉冉 徐 慢 暂缓 迟延 慢吞吞 款 磨蹭 缓 迟滞

    英语:leisurely

    意思:

  • 空有

    读音:kōng yǒu

    繁体字:空有

    意思:
     1.佛教语。空,指法性;有,指幻相。谓相反相成的真俗两谛。
      ▶《佛地经论》卷四:“菩萨藏,千载已前,清凈一味,无有乖诤;千载已后,乃兴空有二种异论。”
      ▶

  • 棹歌

    读音:zhào gē

    繁体字:棹歌

    意思:亦作“櫂歌”。
     
     1.行船时所唱之歌。
      ▶汉武帝《秋风辞》:“箫鼓鸣兮发棹歌,欢乐极兮哀情多。”
      ▶南朝·梁·丘迟《旦发渔浦潭》诗:“櫂歌发中流,鸣

名句 | 成语 | 杂谈 | 词典 | 字典 | 拼音 | 谜语 | 拆字 | 造句 | 诗词上一句 | 诗词下一句 | 名字赏析 | 人物 | 其他 | 今日天气诗词 | 热门搜索 Copyright © 湘ICP备1701425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