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须月落龙天泣,万古白云无去留。
意思:不需要月落龙天哭泣,万古白云没有去留。
出自作者[宋]王铚的《早秋寄昔慧老且吊慈受老师之亡》
全文赏析
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,它以禅河、支许、珠深、塔等佛教元素,描绘了秋天的山川景色,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感慨。
首句“昔日禅河早预流,老寻支许剡中游”,诗人似乎在告诉我们,他在禅河早已经参悟了生命的真谛,年纪大了之后,他追寻着支道林、许浑的足迹,来到了剡中(今浙江嵊县一带)游玩。这里的“预流”指的是参禅得法,“支许”是东晋的高僧,此处借指佛教。“寻”字用得巧妙,既表现了诗人的游兴,也表现了他对剡中的向往。
“一枝数粒同过夏,万壑千岩相映秋”,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在剡中度过炎炎夏日后的秋日景色。诗人用“一枝数粒”来比喻他的简朴生活,用“万壑千岩”来形容秋日的山川景色。秋日山川的静谧与诗人生活的简朴形成对比,表现出一种宁静、淡泊的意境。
“眼看珠深沧海底,心伤塔就乱峰头”,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的感慨和伤感。诗人看到深海底的珍珠,联想到自己过去的经历,如同沧海桑田,深感时光的流逝;看到乱峰上的塔,又联想到自己一生的经历,感到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常。
最后两句“不须月落龙天泣,万古白云无去留”,诗人以月落、龙天、白云等意象,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感慨。他不需要月落时龙天的哭泣,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,未来的还没有到来。他希望万古白云能够无去留,让所有的事情都像白云一样,随风而逝,留下一片宁静和淡泊。
整首诗以秋日山川景色为背景,通过描绘诗人的简朴生活和感慨无常的人生,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感慨。诗中充满了对生命的参悟和对自然的敬畏,是一首非常优美的佛教诗歌。